
文/梁秉堅
早前,牛頭角彩興路簡約公屋項目開始入伙,行政長官李家超聯同房屋局局長何永賢考察該項目以及與新住戶交流,從住戶滿足的回應,可見簡約公屋確實能幫助到正居住在劏房或不適切住房的基層家庭。之後何永賢在一次傳媒訪問,就透露可以思考將簡約公屋的聯營模式應用於新建成的傳統公屋,鼓勵物管公司與非政府組織(NGO)合作提供服務和設施。筆者認同,傳統物業管理着重物業日常運作及維修,如果能加上NGO為公屋戶提供適切的社會服務,有望增進公屋居民的福祉,建議值得考慮。
何永賢在接受傳媒訪問時指出,元朗攸壆路項目入住率達100%,居民願意入住是希望改善居住環境;而營運機構亦加強居民服務,現時30多名攸壆路項目住戶獲營運機構聘請,任職清潔工和保安等,部分亦獲得鄰近的學校和院舍聘用;另外,攸壆路及牛頭角彩興路項目由物管公司與NGO合作營運的模式,值得考慮引入傳統公屋,讓營運機構提出新建議或服務可獲較高分等。
有社福機構代表指出,他們在啟德獲批的簡約公屋項目,會有專業社工、醫護人員等跨專業團隊識別住戶需要,亦可以對潛在危險家庭做預防支援,與物業管理合作可以帶來協同效應,期望特區政府能在傳統公屋應用這模式,令居民受惠。一個鮮明的服務例子,就是啟德項目申請者不乏少數族裔,而機構剛好能應用到本身已有的少數族裔服務經驗。
綜觀公屋在香港已有幾十年的發展歷史,如果我們細看公屋服務多年來的轉變,其實公屋服務主要仍然停留在物業管理、保安以及保養維修等服務,如果將來的傳統公屋能加入社福機構增強工作、與物管公司「互相補位」的服務,受益的肯定是公屋的住戶;屆時,無論是支援長者、少數族裔以至有需要家庭等,街坊以至物管公司就不會出現「愛莫能助」的情況,盡量防止意外發生。
現時香港面臨着一定的人口老化挑戰,照顧者、獨居老人等問題,相信會隨着長者增加而變得更尖銳,如果新建成的公屋,能在支援長者、照顧者、患情緒病人士等加強工作,其實也是在有限的資源內,將屋邨服務最佳化。筆者還想到一點,就是如果在社區內,區議員、關愛隊以至公屋的NGO互相配合,就更能把服務做得更全面,令居民得到更適切、更貼心的服務。
不過,這個提議也並非「說做就做」,除了資源還有一些基本問題要解決,例如有物業管理的業界人士就指出,傳統公屋入住時間較簡約公屋長,如果物管公司與進駐的NGO若干年後不獲續約,更換物管及NGO就可能影響到當時有的服務;筆者認為,如果服務不到位,物管以至NGO確實有不獲續約的可能,若然政府在推行計劃、為公屋劃定服務範圍時,服務再招標,可以原有服務的延續性作為重要指標。事實上,物管加NGO的模式在傳統公屋範疇屬開創性,各界可以吸收簡約公屋的良好經驗,為日後加強傳統公屋服務做好準備,展現以民為本的施政理念。
(作者為新家園協會社區發展總監、深水埗區議員、註冊社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