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追蹤|「深圳—香港—廣州」躍居全球創新集群榜首 不是簡單的名次更迭

文/張永恒

9月1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公布的最新排名顯示,「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首次超越日本「東京—橫濱」,躍居全球百強創新集群榜首。這一歷史性突破,不僅是簡單的名次更迭,更是全球城市集群競爭力創新格局的重構。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的《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百強創新集群,其中「深圳—香港—廣州」集群排名全球第一。在過往的《全球創新指數》集群排行榜中,「深圳—香港—廣州」集群連續五年蟬聯全球第二位。由全球第二躍升至全球第一,這一排名的突破,既來之不易,又實至名歸,是大灣區城市群概念提出以來,該城市群高質量融合發展的最佳註腳。

這一排名的躍升,離不開這些成績單:在今年的排名中,「深圳—香港—廣州」集群在過去五年間專利申請的密度為每百萬人2,292個,科學論文發表的密度為每百萬人3,775篇,風險資本交易量的密度達每百萬人135宗。《全球創新指數》集群排行榜通過三項核心指標,即通過產權組織《專利合作條約》(PCT)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量、科學論文發表量,以及今年新增的風險資本交易量,識別世界級創新活動在當地的集中程度。

WIPO此次在傳統指標(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科學引文索引拓展版」(SCIE)論文量)基礎上新增了「風險投資交易量」,既強調知識產權的產出與布局,又突出創新成果的轉化運用與價值實現,這顯示出創新評價體系從「知識產出」向「價值實現」的轉向。

一向以苦幹、務實著稱的大灣區人,在從「知識產出」向「價值實現」的轉向中,有自己獨特的競爭優勢。2024年,大灣區內地9市PCT專利申請量全球第五,華為連續七年蟬聯全球申請人榜首。「十四五」期間,廣東專利轉讓許可及受讓被許可等轉化次數達69.27萬件,居全國首位。這些印證了「研以致用」的良性循環。

大灣區創新集群登頂全球榜首的密碼,分析起來,恐怕得益於如下背景:

一是創新生態的化學反應​​。「深圳—香港—廣州」三地形成的「鐵三角」創新架構獨具特色,深圳的硬件製造實力,如華為公司的5G專利數穩居全球第一;香港的基礎科研優勢,香港有五所世界百強大學,基礎科研實力雄厚,15所在香港的全國重點實驗室獲得國家科技部授牌;廣州的產業落地空間,如廣汽新能源車產能佔全國的18%。

二是制度創新的破冰之舉​​。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首創「一區兩園」模式,實現香港團隊直接申請內地科研基金;前海管理局數據顯示,港澳高校在粵研究院享受15%企業所得稅優惠後,新增研發項目同比激增45%。

三是人才磁吸效應顯現​​。「港澳青年創業計劃」累計孵化項目1.2萬個,其中7家已登陸港交所;大灣區個稅補貼政策吸引6位諾獎得主設立實驗室,劍橋大學創新中心等12家國際機構落戶廣州南沙。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公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明確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現代化人民城市,並圍繞城市體系建設、產業動能培育、生活空間優化、綠色轉型與安全韌性等方面提出23條具體舉措。《意見》明確支持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等城市群打造世界級城市群,推動區域間功能錯位互補、設施互聯互通、治理協同合作。《意見》同時要求,推動超大與特大城市按照國家批覆的功能定位「做強做精」核心功能。

今次「深圳—香港—廣州」躍居全球百強創新集群榜首,證實了大灣區城市群融合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無比正確的部署和舉措。

小荷才露尖尖角,粵港澳大灣區精彩的創新故事,才剛剛開始。隨着香港北部都會區的開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推進,人才、資本、數據、信息將實現更無縫的流動。

「深圳—香港—廣州」這個世界級創新集群表明,當深圳的創新文化、廣州的學術資源、香港的國際優勢深度融合,就能產生驚人的「化學反應」。

相關閱讀:

「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躍居全球第一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熱點追蹤|「深圳—香港—廣州」躍居全球創新集群榜首 不是簡單的名次更迭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