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鑄苦難之鏡 鍛和平之錨

文/吳軍捷

我曾經聽人說過,我不喜歡參加你搞的抗戰紀念活動,因為你們講述苦難,聽了會影響自己去喝茅台酒、唱卡拉OK的心情。近來,也有人因為敘述苦難會嚇怕小孩子而反對《南京照相館》《731》的上映。其實,苦難是歷史真相,也是先輩留下的「基因密碼」。人類因記住天災人禍才會築堤築城防範,忘記歷史,苦難就可能再次降臨。

現今,香港三年零八個月淪陷的悲慘,侵華日軍8604細菌部隊對香港人的殘害,許多真相並未為人所知,引發不了我們的共情共鳴。說透苦難,讓真實的歷史直擊靈魂,才能鑄起「苦難之鏡」,警醒自身去自強。苦難是一面鏡子,讓曾經的受難者時刻保持清醒,不可懈怠。這面鏡子,也為喚醒施害者良心所必需。旅日教授李素楨,經過多年工作,感召了包括殺害楊靖宇將軍的戰犯後代懺悔,到楊將軍陵前謝罪。日軍8604部隊丸山茂在巨大的苦難面前,良心被喚起,帶了幼兒園小朋友折的兩千紙鶴來到粵港難民之墓前長跪不起。正是這一鑄鏡工作的價值體現,這種歷史的反省,也是中日永不再戰的堅實基礎,才是真正的和平之錨。

苦難是先輩用血肉寫下的「基因密碼」,侵華日軍種種反人類的罪行,正是鑄造「苦難之鏡」的核心素材,它用倖存者的證詞、鏽跡斑斑的實驗器械、布滿彈痕的建築牆體,講述千家萬戶的血淚家史,將抽象的「戰爭殘酷」轉化為可感知的細節,打破和平年代人們對歷史的麻木與模糊認知,讓人看清「遺忘即風險」的本質。

對青少年而言,這面「鏡子」更需通過多元方式展示和擦亮:課堂上引入倖存者口述視頻、淪陷日記,用「沉浸式」講述替代枯燥史實,讓「鏡」中浮現具體的生命故事;研學中走進日軍罪證陳列館、香港淪陷遺址,傳遞觸手可及的「現場感」;創作面向青少年的繪本、短視頻,以青少年的視角還原戰爭困境,讓歷史更貼近他們的認知。唯有如此,「苦難之鏡」才能真正發揮作用——讓青少年跳出「書本認知」,明白苦難不是符號,而是無數人曾經歷的真實傷痛,從而在心中種下「銘記」的種子。

而「和平之錨」要在認知、感悟、探索、堅持中逐步鍛造。它一定始於「苦難之鏡」的警示力量,二者構成「認知—行動」的遞進關係:無「鏡」的清晰映照,「錨」便失去鍛造的鋼鐵意志。當人們因「鏡」照見細菌部隊的罪行,才會主動警惕生物武器威脅,當青少年感知香港淪陷的代價,才會珍惜當下安穩,激發「自強」的動力,當看到當下「別國戰爭」的苦難,才能生出「守護和平」的行動自覺;最終落實到建設香港,投身祖國強大事業的實際行動。

青少年是歷史記憶的傳承者,更是「和平之錨」的鍛造者。讓他們真切感知苦難,我們必須真正鑄好「苦難之鏡」。我們要善用國家承認的香港八十多處抗戰遺址,建好博物館、文化營,旅遊徑等,用現代科技手段,重現歷史場景,讓青少年穿越時空,與歷史人物對話,並充分利用各地的歷史資源,共同鍛造出經得起時間考驗、護佑長久安寧的「和平之錨」,讓曾經的悲劇永遠不再重演。

我想,這正是我們的特區政府與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擔當。

(作者為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鑄苦難之鏡 鍛和平之錨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