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從最新數據看香港就業前景

文/劉仲恒

在香港這座充滿活力的國際城市中,就業市場猶如社會的脈搏,反映經濟健康與民生福祉。政府統計處於8月19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5月至7月經季節性調整失業率較上期微升0.2個百分點至3.7%。這一變化表面上引人關注,但若置於更廣闊的脈絡下審視,卻顯示出香港勞動市場的韌性與活力。同期總就業人數增加約14,000人,勞動人口更上升22,700人,正是市場吸納力的體現。作為醫生,筆者深知穩定就業對身心健康的重要:它既是經濟保障的基石,也是家庭和諧與心理健康的關鍵來源。這份數據,猶如一劑診斷劑,揭示了挑戰與機遇並存的就業圖景,值得全社會共同把脈與回應。

失業率微升,主要因七月大批應屆畢業生及離校人士湧入市場,新增求職者達22,000人。這種情況與醫療高峰期相似——患者增多並非病情惡化,而是檢測更頻繁。儘管失業率上升,但總就業人數仍見增長,顯示經濟吸納力強勁。實際上,香港經濟正處於復甦軌道:2025年第二季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增長3.1%,較上一季的3.0%進一步加快,經季節性調整後按季比較更上升0.4%。出口暢旺,本地需求改善,經濟擴張逐步惠及就業,將為新一代勞動人口創造更多機會。

旅遊業的復甦尤為突出。根據旅遊發展局數據,今年1至7月訪港旅客人次約2,800萬,按年增加12%,帶動零售、餐飲、酒店業全面回暖,並間接推動物流與娛樂產業。對市民而言,這不僅改善收入,更緩解經濟壓力帶來的心理健康問題。與此同時,政府積極出台措施——刺激消費、推動投資、開拓新產業——為勞動市場注入強大動能。誠然,部分傳統行業在轉型中面臨壓力,但經濟增長帶來的整體就業效應,將使畢業生更快融入職場。

就業市場的穩定,離不開政策保障。「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堅持「本地工人優先」原則:只有在證明本地招聘失敗後,企業方可申請輸入勞工,且不得取代現有本地員工。若企業裁員,必須先減輸入勞工。這種制度設計,猶如公共衞生中的「預防為先」,確保本地勞工權益不受侵蝕。勞工處更於2025年6月推出加強措施:延長本地招聘期、公開公司名稱、設立投訴熱線與網上表格,並透過特別巡查確保僱主維持本地與外勞2:1的比例。若有違規,當局將撤銷配額、禁止申請甚至檢控。這些舉措,既守護公平,也為市場注入正向信心。

從公共衞生角度看,失業與就業不足不僅是經濟議題,更是健康隱憂。長期失業易引致抑鬱、焦慮,甚至影響家庭關係與兒童成長。近期數據顯示,就業不足率維持穩定,反映市場雖有波動,但整體韌性強勁。政府亦持續以「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等舉措補充勞動力,截至目前已吸引逾9萬高才來港,料帶來每年約340億元經濟貢獻,並間接創造更多職位。配合北部都會區發展與大灣區合作,創科與綠色產業將開拓嶄新就業空間。

當然,挑戰依然存在。失業率的上升提醒我們,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依舊——中美摩擦、地緣風險等或影響出口與投資。部分行業的結構性轉型,也可能造成短期就業壓力。因此,筆者認為,政府需持續加強職業培訓與再就業支援,例如擴大「持續進修基金」、推出畢業生實習計劃,並鼓勵企業推動靈活工作模式,以契合年輕一代需求。

展望未來,香港就業市場前景仍然樂觀。經濟持續擴張、旅遊業復甦及政府的政策護航,將為勞動人口帶來更多機會。作為「全球專業青年倡議行動」創始召集人,筆者呼籲年輕人要積極裝備自己,勇於把握轉型中的新機遇。政府則需持續優化勞工政策,確保輸入勞工補充而非取代本地人力,讓市場在公平基礎上發展。

這份最新數據,既是挑戰的提醒,更是韌性的印證。香港正從波動中積蓄力量,走向更具活力的未來。讓我們攜手努力,確保每位市民都能在穩定就業中實現夢想,共建繁榮、健康與可持續的香港。

(作者為香港全球專業青年倡議行動創始召集人、放射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公共衞生碩士、團結香港基金顧問)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從最新數據看香港就業前景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