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莊紫祥
1941年12月8日,日軍鐵蹄越過深圳河,香港這座彼時深陷殖民陰霾的城市,在歷經18天艱苦卓絕的抵抗後,不幸淪陷於侵略者的暴虐之下。然而,黑暗並未能完全吞噬希望之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港九大隊),宛如暗夜中驟然升起的璀璨星火,在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上,毅然點燃了抗戰的熊熊烽火,譜寫出人類戰爭史上城市游擊戰的傳奇篇章。
港九大隊的成員,大多源自香港新界原居民子弟。他們以西貢半島為堅固根據地,開創了獨具特色的「三棲作戰」模式。陸上,短槍隊如鬼魅般神出鬼沒,令日軍防不勝防,每一次出擊都如利刃般直插敵人要害;海上,中隊牢牢掌控珠江口航道,切斷日軍的物資運輸線,讓侵略者的補給陷入困境;城市裏,地下網構建起龐大而嚴密的情報網絡,為抗戰勝利提供了關鍵且精準的情報支持,宛如黑暗中的眼睛,洞察着敵人的一舉一動。
據《港九大隊志》詳細記載,他們先後成功營救89名國際友人,其中美軍飛行員克爾中尉的營救事件,堪稱驚心動魄的傳奇。當克爾的戰機被日軍擊中,他被迫跳傘時,人生地不熟且孤立無援。關鍵時刻,港九大隊隊員李石用熟悉的客家話與他溝通,瞬間消除了克爾的恐懼與不安,並將其巧妙藏匿於觀音山山洞。在日軍嚴密搜捕、步步緊逼的危急形勢下,隊員們憑借着過人的智慧和無畏的勇氣,巧妙周旋,最終突破重重封鎖,將克爾安全送往後方。這段塵封已久的歷史,在2015年被譯成英文的《克爾日記》揭秘,猶如一顆重磅炸彈,讓世界看到了香港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不可忽視的獨特貢獻與舉足輕重的地位。
香港同胞的抗戰貢獻,遠不止於港九大隊的英勇事跡。1938年,宋慶齡創立的保衛中國同盟,以香港為關鍵樞紐,積極展開物資募集工作。南美華僑滿懷愛國熱忱捐贈的卡車、東南亞籌集的藥品等寶貴物資,經法屬印度支那輾轉運往內地,為抗戰前線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資支持,成為前線將士堅實的後盾。香港司機工會組織車隊,不顧個人安危,穿越戰火紛飛的危險區域,將救護車等急需物資送抵八路軍駐地。這些數字背後,是一個個鮮活而偉大的面孔:灣仔碼頭搬運工徹夜不眠地裝卸物資;庇理羅士女書院學生林展憑藉流利的語言,為東江縱隊司令曾生擔任翻譯;沙頭角羅家九兄弟毅然投筆從戎,奔赴抗戰前線……他們用熱血和生命,詮釋了對祖國的無限忠誠與深沉熱愛。

長期以來,香港抗戰歷史在一定程度上被歲月塵封,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但隨着時代的發展,香港社會對歷史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一場深刻的歷史認知變革正在悄然發生。2025年香港特區政府推出的「四大維度」紀念計劃,宛如一座明亮的燈塔,標誌着歷史認知的深刻轉變。
在沙頭角抗戰紀念館,歷史建築羅家大屋改建的展廳裏,交互式屏幕正生動逼真地重現1942年「秘密大營救」路線。通過「AI對話老戰士」這一創新技術,年輕一代彷彿穿越時空,能與數字復原的劉黑仔「面對面」對話,真切感受短槍隊在獅子山下奇襲日軍的戰術智慧與英勇無畏的精神。這種創新的歷史教育方式,打破了傳統教育的局限,讓歷史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文字,而是鮮活生動的場景,極大地激發了年輕人對歷史的濃厚興趣與敬畏之心。
教育政策的革新更具深遠意義。香港教育局將抗戰史納入中小學必修課程,要求學生在城門遺蹟徑完成「抗戰地理課」。當學生用手機掃描二維碼,泛黃的戰地照片與3D建模的碉堡殘骸便瞬間躍然眼前,彷彿將他們帶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硝煙瀰漫的年代。這種「沉浸式歷史課」正在重塑年輕一代的身份認同,讓他們深刻認識到自己不僅是香港的未來,更是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是紅色基因的忠實傳承者。
在香港歷史博物館的「萬眾一心」特展中,一件特殊展品格外引人注目:1945年香港結束3年零8個月的日佔時期時,市民高舉的「V」字手勢照片與2025年維港煙花慶典畫面並置。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深刻揭示了一個真理:香港的命運始終與祖國緊密相連,同頻共振,榮辱與共。
特區政府積極作為,組織青年代表團赴滇西緬戰遺址。年輕一代親身感受抗戰的艱辛與偉大,在歷史的洗禮中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責任感,明白和平的來之不易。漁護署優化鹿頸戰地遺跡徑為深度旅遊線路,將抗戰歷史與旅遊發展巧妙結合,既保護了珍貴的歷史遺蹟,又傳播了深厚的抗戰文化,讓更多人在遊覽中銘記歷史。
在瑞士日內瓦,香港代表展示的「數字戰地」計劃,利用先進的VR技術復原香港保衛戰場景,讓各國青年身臨其境地體會和平的珍貴。這種「以史鑒今」的實踐,詮釋了歷史不會因迴避而消失,正義不會因打壓而沉默。香港通過國際合作,將抗戰記憶轉化為推動全球和平發展的強大動力,在國際舞台上發出響亮的聲音。
站在2025年的時空節點回望,香港的抗戰記憶已超越地域限制,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圖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拼圖。當沙頭角抗戰紀念館的電子名冊記錄着115位烈士信息,當世界青年和平大會圓滿舉行時,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紀念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汲取前行的力量。香港市民與祖國同胞血濃於水,在國難時刻團結抗敵的故事,永遠是這座城市最動人的精神底色。這種抗戰精神,必將指引香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書寫新的輝煌篇章,邁向更加光明美好的未來。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政協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