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四方|俄烏衝突停不下來 慘烈不忍卒睹

文/關品方

俄烏衝突已逾三年半,現在已到停手前狠命一擊的階段,戰況更形慘烈。截至目前為止,俄烏雙方的傷亡與領土控制現狀如何?值得作一次階段性總結。

根據多方軍事情報綜合統計,俄軍累計傷亡約89萬至100萬人,其中死亡人數在25萬至30萬之間。2025年6月數據顯示,日均損失約800人,部分戰役(例如巴赫穆特攻防戰)被稱為「絞肉機戰場」。俄官方從未公布完整數據,實際數字可能更高。烏軍總傷亡接近110萬人,2024年單年傷亡達60萬人。估計死傷比倒是1:2(37萬:63萬)。兵源枯竭導致徵兵範圍擴大至女性及輕度殘障人士,部分部隊出現「母女同服役」現象。烏克蘭東部四州有大約1000萬人流離失所,脫離基輔控制。基礎設施損失超2000億美元,馬里烏波爾等城市幾近全毀。

俄羅斯控制了鳥克蘭領土面積大約11.4萬平方公里(含克里米亞),佔烏克蘭總面積的19%;其中7萬平方公里為2022年後新佔領土(主要在烏東四州)。關鍵佔領區包括盧甘斯克州、頓涅茨克州、扎波羅熱州和赫爾松州。烏軍2022年秋季反攻曾收復4.8萬平方公里,但去年俄軍重新推進勢如破竹,單月在頓涅茨克地區最高佔領1300平方公里。簡單地說,現在形勢是暫時俄勝烏敗。

截至2025年1月,烏克蘭人口減少了大約800萬。烏克蘭境內的登記難民和流離失所者已超過1000萬。離開了烏克蘭的難民大約690萬,主要逃往波蘭、匈牙利和俄羅斯,只有小部分後來返回烏克蘭。戰爭死亡、出生率下降和人口外流造成烏克蘭人囗從戰前4300萬減至大約3500萬。

俄烏衝突三年半以來,雙方軍事與人力代價慘重,俄軍通過緩慢推進取得勝利,但高傷亡率與制裁壓力使其面臨長期挑戰。烏克蘭依賴西方軍援維持防禦,戰局雖仍處僵持階段,雙方已有意願通過談判希望停火。

俄烏談判最新形勢是,雙方從5月起重啟直接談判,仍由土耳其作為主要調解方。俄方要求烏克蘭承認其對烏東四州的實際控制並承諾中立地位(不加入北約);烏方則堅持恢復2014年邊界,並要求加入北約作為安全保障。這是南轅北轍,距離甚遠。目前談判陷入僵局,主要是因為領土和中立問題無法妥協。俄軍局部持續軍事優勢,烏軍局部鞏固軍事防線,雙方均缺乏讓步動力。近期普京表示「軍事目標已部分實現」,願意通過政治途徑解決紛爭,但拒絕臨時停火,要求簽署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之後才停火。澤連斯基提出停火需要以俄軍撤出佔領區為前提,並呼籲北約作出長期安全承諾,這又是牛頭不搭馬嘴。

國際調解失效,聯合國安理會角色被邊緣化、無法推動和談。美國和歐盟的深度介入,使交戰雙方的談判複雜化。美國特使曾提出「領土換和平」方案,提出烏克蘭放棄俄控區以換取歐盟成員資格,遭烏方強烈反對。特朗普的短期目標是通過調解俄烏停火以緩解國內政治壓力,爭取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他的長期目標是集中資源轉向亞太,遏制中國的影響力。具體手段是施壓烏克蘭,以威脅削減援助為籌碼,要求烏方接受部分俄方條件(放棄被佔領土、放棄加入北約)。特朗普私下和普京談判討論解除部分對俄制裁以換取能源合作(例如共同開發阿拉斯加油田,是在當地見面的潛台詞)。但美國內部由於黨爭激烈,對俄強硬派反對妥協,導致政策反覆、缺乏方向性。美國最近部署核潛艇威懾俄國,反映五角大樓並不完全聽從特朗普。

至於歐盟,表現進退失據,立場難以統一。歐盟的總體策略是以確保歐洲安全主導權為核心目標,力圖避免被美俄「私下交易」邊緣化,還要平衡對烏支持與自身的經濟壓力(能源價格和工業成本高漲、大量難民擁入)。德法英意等國8月10日聯合聲明,強調「歐洲必須參與談判」,並承諾持續軍援烏克蘭(主要是F-16戰機和防空系統),讓烏克蘭繼續打下去,爭取談判有利條件。對俄強硬派如波蘭、法國和芬蘭等波羅的海國家主張升級對俄制裁和軍援。對俄務實派如匈牙利、英國,德國和意大利呼籲盡快停火以緩解經濟衝擊。

這樣分析下來,誰最可憐?當然是烏克蘭人。誰是禍首?當然是澤連斯基。

筆者估計,短期內談判仍將膠着,俄烏通過局部衝突勝利爭取談判籌碼,因此戰爭將更慘烈,雙方都不同意無條件先行停戰。若美俄達成能源協議,可能推動烏克蘭妥協;反之,歐洲會加大對烏支持以維持戰場平衡,讓烏克蘭不能妥協。筆者認為,有歐盟從中作梗要分一杯羹,美國和烏克蘭之間極難達成「美烏礦產資源協議」。

現時其中一個變數是,烏克蘭內部對領土讓步的反彈可能引發政治危機導致澤連斯基下台。俄羅斯若發動新的猛烈攻勢,或迫使西方調整策略,個別北約成員國會不會派軍隊到烏克蘭助戰。當前談判的核心矛盾在領土割讓、安全保障和戰爭賠款(如打個平手就沒有這回事)。美歐的策略差異(美國側重地緣交易,歐盟強調安全主導)極有可能進一步延緩和平進程,談談打打,現在不可能停火,遑論持久和平。

我們對遠方的戰火,也許沒有太多的感覺,其實烏克蘭就像韭菜(或羊毛)一樣被美國和歐洲收割了三年半,還會繼續下去。烏克蘭全國65%的熱電廠都成了廢墟,部分地區的市民要步行五公里去打地下水喝。這就是戰爭,把文明帶回到原始。

美國脅迫烏克蘭簽署的礦產協議草案,要求烏克蘭開放18個稀土礦的「勘探優先權」,美國可以一毛不拔就手到拿來,理由是軍援的費用要算賬。烏克蘭人在前線拚死作戰,結果美俄在餐桌前直接談,把烏克蘭放在餐單上。歐盟布魯塞爾開高峰會議,把「烏克蘭的安全保障」議程排到了接近末尾,在討論完「歐盟校園午餐改良計劃」之後才接續討論。

澤連斯基最近曾表示烏軍總兵力為88萬人,估計有水分。有分析認為實際作戰人員可能僅剩大約28萬人。另有報道顯示,烏軍總體數量其實已降至60萬人;由於陣亡、失蹤和逃兵等因素導致減員。以60萬人計算,烏克蘭士兵現在人均欠美國軍火商15萬美元(總共900億美元)。早前推特上瘋傳一張賬單照片,打一發海馬斯火箭彈,比烏克蘭醫生十年的工資還要貴。何苦來?烏克蘭人是捨命給美歐軍火商和戰販政客打工,人家賺錢不亦樂乎,弄到自己家破人亡。

俄烏戰爭的背後,隱藏着多少以權謀私和利益糾葛?不言而喻。澤連斯基錯了,他不能替別人當奴隸,不可以被人利用當槍使;他要為自己的國家和人民爭取真正的和平、生存和發展的權益。可惜一失足成千古恨,現在後悔已遲。

戰前烏克蘭的國家欠債只有227億美元,現在國家欠債已高達2400億美元,短短三年半,就增加了11倍,土地更丟失了19%;美國答應了軍援烏克蘭1000億美元,相關的軍備武器還未全部交付。特朗普說,這筆巨額軍援不是無償捐贈,現在要求連本帶利盛惠5000億美元,可以用稀土礦藏支付。原來不是說好了軍事援助烏克蘭的嗎?現在變成強取豪奪。沒錢償還?那就搶奪礦產資源,報銷欠債。

烏克蘭現在19%土地被佔領,全國現時大片廢墟、大筆負債。烏克蘭人民,以後怎樣活下去?

基辛格曾經說過,「與美國為敵是危險的,和美國做朋友是致命的」。烏克蘭人民自己投票選出了澤連斯基,只能責怪自己。

烏克蘭被美國(和由美國主導的北約)利用來阻擋俄羅斯,現在烏克蘭兵敗如山倒,傷亡慘重、還要割地賠稀土還債,要想加入北約和歐盟遙遙無期。烏克蘭現在是欲哭無淚、後悔莫及。「無限同情,愛莫能助」。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品評四方|俄烏衝突停不下來 慘烈不忍卒睹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