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今日(29日)是農曆七月初七,被大家視為「中式情人節」的七夕,牛郎和織女終於能在鵲橋上相會。但如果回溯歷史,我們會發現這段傳說並非七夕的起點,而是後人加上的「浪漫註腳」。
七夕的核心原本並非愛情,而是「乞巧」:乞求一雙巧手。東漢時期,女子們會在七月七日夜裏舉行「乞巧」活動,穿針引線、擺放瓜果,祈求織女賜予靈巧與智慧。到了宋代節日前夕,每個女孩會準備一隻精緻的小盒子,放一隻小蜘蛛,等「乞巧」當日再開盒,若盒中結出了一張精美的蛛網,就意味着她獲得了「巧」,象徵心靈手巧與好運的降臨。
直到後世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逐漸流行,七夕才被浪漫化,演變成現今的「中式情人節」。相較於西式情人節着重於個人愛情,七夕自古承載的其實是女性對巧藝、織造的追求。
總體而言,七夕的內涵遠比「愛情」豐富,但如今已化身「情人節」。這似乎也在提醒我們,節日的生命力,或許不重在起源,而在能被持續注入新的想像與意義。
相關閱讀: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