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四方|南傳六祖惠能 廣東新興記行

文/關品方

筆者對粵西的雲浮市新興縣情有獨鍾,過去十多年來,到訪不下10次。雲浮新興雖不在粵港澳大灣區範圍內,卻仍在廣東省內。「莫道雲浮遮望眼,新興明珠有惠能。最是粵西禪意滿,半城山石半田園。」乙巳年春節期間剛去過,今年10月可能有機會再去一次。本文記敘筆者的新興遊蹤,在粵西一片天地的人生開悟。

新興的宗教歷史非常豐富。這裏是禪宗六祖惠能的故鄉,佛教勝地。他和他的《六祖壇經》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有深遠影響。每年農曆二月初八和八月初三的「六祖誕」廟會,是新興以及嶺南地區大型獨特、反映傳統信仰、風俗習慣及禮佛儀式的宗教盛會和文化活動。廟會傳統始於中唐公元714年,當時由六祖的弟子法海和神會發起,民間善信自發參加。到今天,廟會期間,新興的國恩寺、六祖故居、龍潭寺等各大寺廟都舉行佛事活動;誦讀經文、晨昏敬拜、禮佛祭祖,弘法講座,還有放生和傳燈活動。

六祖惠能是新興縣夏盧村人,傳說出生時祥光獻瑞,香氣氛馥。次日有兩僧人來訪,為其取名「惠能」,意思是「賦能弘揚大乘佛法以惠施眾生」。惠能青少年時以打柴為生。一日,他在新興縣城的金台寺聽僧人誦《金剛經》,有所感悟,決定前往湖北黃梅禪寺學習佛法,在那裏得五祖弘忍傳授衣缽,成為禪宗第六代祖師。五祖叮囑他向南而去。惠能隱遁於廣東珠江西岸的四會(新會、開平、恩平和台山)和懷集等地長達16年。惠能晚年回到故鄉新興,於公元713年八月初三在國恩寺圓寂。當年廣州、韶州和新州三地爭迎其真身供奉,最後通過焚香的辦法決定。香菸繚繞飄往東北韶關方向,真身遂被迎至曹溪寶林寺。傳說六祖圓寂後,真身被大弟子連夜抱到藏佛坑,放在一塊大石頭上。附近有求雨石,據說六祖曾在這裏打坐求雨靈驗。筆者曾數度在藏佛坑躑躅流連,洗滌心靈。

六祖惠能獲傳授衣缽的故事,是南傳佛教禪宗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體現了禪宗「以心傳心」、不存文字、強調頓悟的精髓,故事耳熟能詳,筆者認為值得細述。

惠能(638至713年,壽元75歲)到湖北黃梅東山寺拜五祖弘忍為師,兩人初遇時以機鋒對答。弘忍問惠能 :「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豈能成佛?」惠能回答:「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身固有不同,然而佛性有何差別?」這番對答,展現了惠能的非凡慧根,弘忍雖未表露,但暗合其意,安排他到後院砍柴舂米。多年後弘忍決定通過偈語選拔衣缽傳人。首座弟子神秀作偈:「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惠能不識字,口頌一偈請人代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認為惠能的偈語契合禪宗「空無」的教義,決定傳衣缽給他。筆者的理解:神秀的偈語是故作姿態,惠能才是真正參悟了「無相無色、萬事皆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禪締。弘忍擔心惠能因出身低微遭神秀迫害,命他連夜逃離,並指示「衣缽乃爭端,此後傳法,不可再傳衣缽」。惠能在大庾嶺被慧明追上,慧明表示:「為法來,不為衣缽來」。惠能認為那不一定,可能是誑語欺瞞,因此提問:「不思善,不思惡,哪個是你本來面目?」,點化慧明開悟。慧明隨後掩護惠能免被神秀等人追殺,最終成功脫身。

惠能隱遁傳法16年後,因緣際會,於廣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公開身份,創立禪宗南派,強調「頓悟成佛」。他的思想記錄在《六祖壇經》中,筆者讀《六祖壇經》,每有頓悟時,俱是一剎那。六祖的故事不僅體現了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宗旨,也反映了六祖對佛法的深刻理解、弘忍對傳人的慎重選擇。

惠能以「菩提本無樹」成為「達摩衣缽」傳人、唐代高僧、中國佛教禪宗南派創始人。他對佛教的中國化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惠能將外來的印度佛教與中國文化深度融合,脫去了印度佛教某些神秘難明的外衣,抓住了釋迦牟尼的根本精神,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闡述佛法,用中國人聽得懂的語言習慣和思維方式,把外來文化 「中國化、民俗化、大眾化」,使佛教接上中國的地氣,與儒教和道教相結合,成為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這是六祖的偉大功績。

惠能在廣東韶州曹溪寶林寺(今廣東韶關南華寺)倡導東山頓悟法門,弘法長達 37 年,創立了禪宗南派。他強調頓悟,「修行不離世間,成佛在於一念」,其實知易行難。他創立的「見性成佛」和「定慧一體」 觀、頓悟禪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和大乘佛理(苦海慈航,普度眾生),是中國佛教史上一個根本性的變革。

六祖主張人人皆有佛性,是頓悟成佛的溫暖鼓勵,對眾生孜孜不倦、百般開解,既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亦使外來的佛教中國化。他反對離開世間空談佛法,認為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真是警世之語,是大乘佛教的最高境界。對於是否要出家修行,他認為不必執着於形式,關鍵在 「自凈其心,自性覺悟」。 坐禪念佛、布施財物、拜佛修廟等外在形式對修行並無益處,眾生本來就具有成佛的可能性。「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又是他另一句偈語,刻骨銘心。他提出以「無相戒」為核心的戒律思想,掙脫外在戒相拘泥於形式的約束,強調 「納戒於心」,適合現代社會的運作環境。儒道佛三位一體,互動共融,更能夠建立當代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行為守則和文化自信。

惠能的講經說法語錄,被弟子編輯成書,名曰《法寶壇經》(通稱《六祖壇經》),是中國本土唯一的一部被尊稱為「經」的佛學典籍,被列入了《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名錄。《六祖壇經》把傳統佛教強調的「佛度師度」變為「自性自度」,「經書教義」變為「不立文字」,「修禪靜坐」變為「道由心悟」,「出世修行」變為「在世追求」,對中國式佛教和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極其深刻。接近1400年後的今天,很難想像不識字的六祖竟然有如此偉大的成就。也許「文字障」的認知缺陷正正在此。這是筆者的理解角度,不知道對不對。

筆者對新興鍾情,因為那是六祖的故鄉。以當年南方蠻夷之地而有這樣一位文哲宗偉人早在唐朝時期已降臨,有點匪夷所思。六祖禪學被後世稱為「究竟圓滿」的東方心學,對後來宋明理學和文學藝術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並傳播至日本、韓國、東南亞以及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可謂無遠弗屆。

除了六祖佛學之外,新興吸引之處是當地的農莊。筆者到過的樹賢綠色農莊位於新興縣裏洞鎮谷坪村,毗鄰國家4A級天露山旅遊度假區,佔地面積700多畝,是一個集觀光、種養、民宿於一體的現代化農莊。其特色包括騎馬體驗:農莊內飼養有良種馬匹,其中不乏來自香港賽馬會的退役良駒。此外是耕種體驗:可以參與蔬果採摘活動,田園生活。還有品茗新茶、農家美食,漫步山顛,登高望遠。農莊內完全是一種生態保育的大自然環境理念,人類與自然物類共同生活成長。農莊依山而建,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和豐富資源,跑馬採茶、漁樵閑話,低碳循環,持續發展。人生到此,夫復何求?最能夠體會六祖的「頓悟」憚境。農莊內還有聚賢樓民宿、探險健身區、益智娛樂區、體育競技區、野外生存區、茗茶博園區、棧道觀光區、林業生態區、垂釣靜思區等設施。提供的生活環境和六祖「在家修行」的佛意暗暗吻合。

農莊主人是來自香港特區的一對夫婦,分別是退休高官和實業翹楚,倣傚五柳先生陶淵明歸隱田園,飄逸不凡而境界高遠;從2011年成立至今已14年,瓜果蔬菜、苗木花卉、藥材種植,茶葉製作,水產家禽養殖,蜜蜂養殖及蜂蜜釀製,園林工藝,農家樂騎馬出遊,是人類和大自然共觸的典範。

從2017年開始,樹賢綠色農莊與當地裏洞鎮中心小學合作推動教育交流,促進香港學生與當地學生互動;農莊成為縣域經濟探索遊學體驗營的參訪點,展示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農莊不僅是內地鄉村振興的典型案例,也為當地生態旅遊和農業現代化提供了示範。

總而言之,大灣區是廣闊天地,廣東省更是人文薈萃。從六祖惠能到樹賢農莊,筆者每到雲浮新興,都是心靈的洗滌。記得蘇步青有《頌陶小詠》,筆者不忝冒昧,略作修飾如下:「不為五鬥折腰身,歸去來兮辭賦新。籬菊曾馨三徑月,桃花猶泛一溪春。樹賢今也逢盛世,最宜清隱作閑人。高潔獨立人敬慕,惠澤鄉農情意真。六祖惠能鄉梓地,涅槃頓悟利修行。樹賢農莊八百畝,深藏碩果幾千斤。問樹哪得榮如許?唯有賢德愛無垠。」最後兩句嵌入了李樹榮和林愛賢兩位來自香港特區的農莊主人。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品評四方|南傳六祖惠能 廣東新興記行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