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方璇
在「築夢飛揚」香港青少年實習就業計劃結業禮上,年輕的準就業者們面臨在AI和自動化加速取代傳統崗位的趨勢下擔心和焦慮,非常迫切想知道有什麼是「無法被機器取代」的新技能。
我想與大家深入探討一個我們都無法迴避的時代命題——在人工智能技術以顛覆之勢重塑世界的今天,我們如何與社會與時俱進。
我們正面臨一場堪比工業革命的範式轉移。AI不再只是科幻電影的情節,它已是我們生產力、創造力乃至決策過程中的協作者,甚至挑戰者。這股浪潮,大家都會想,我的工作會被取代嗎?同時也會想,我能否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職業?
面對這樣的未來,「韌性升級」是社會的支持體系的進行式。
從傳統的「技能培訓」到重建「能力生態建構」
傳統上的教育是致力於教授大家確定的、具體的技能去適合指定的崗位。AI的技術將具體的「硬技能」迭代速度極快,今天學的「硬技術」,明天可能就被AI自動化。因此,轉型構建一個動態的、可遷移的「能力生態」勢在必行。
1.善用AI:人類的核心能力是批判性思維、創造力、溝通協作以及同理心。這些是AI在可見的未來難以取代的人類特質。人類不應該將AI定性為競爭對手,我們要做的是善用AI的人,未來就業者的競爭是「善用AI」和「不善用AI」。
2.與AI共融:青少年發展成為AI的「駕馭者」。改變教育內容架構,融入AI工具應用、數據解讀、演算法思維等內容,讓年輕人學會將AI作為強大的副駕,擴展自己的認知邊界和執行效率。
3.跨領域整合的T型能力:現今學習單一學科知識已不足夠了。創新往往都是發生在學科的交叉點。教育架構的搭建我們應鼓勵青少年在深耕一項專業(T的縱向)的同時,廣泛涉獵人文、藝術、社會科學等(T的橫向),形成解決複雜問題的整合能力。
教育與實踐的轉變:從「線性成長」到「敏捷成長」
傳統的「學習—工作—退休」線性人生模式正在瓦解。未來的人生將是終身學習、不斷迭代的「敏捷成長」模式。
擁抱「微證書」與「項目制學習」:正式的學歷依然重要,這是一張就業的門票。但代表最新技能的微證書(Micro-credentials)和項目作品集(Project Portfolio)將越來越能證明一個人的即戰力。社會可以提供更多獲取這些靈活認證的途徑。
心態與期望的轉變:從「尋找工作」到「創造價值」
社會對青少年的最大支持,在於幫助他們重塑對「就業」本身的認知。
1.從「崗位接受者」到「價值創造者」:與其焦慮地尋找一個「不被AI取代」的工作,不如思考如何用AI去創造新的產品、服務、內容乃至新的職業。我們應鼓勵創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和內驅力(Intrinsic Motivation),幫助年輕人發現獨特的自我價值。
2.社會改變對成功的定義:未來的成功將不再由單一的職位或薪水定義,而是由工作的意義感、對生活的掌控感以及對社會的貢獻度來共同定義。我們要支持青少年去追尋他們自己定義的、多元化的人生成功。
總而言之,AI技術的顛覆,不是終結,而是一次偉大的「重啟」。它迫使我們社會重新審視教育的本質、工作的意義以及人類的獨特價值。
教育責任不再是為大家鋪設一條一成不變的鐵軌,而是打造一艘堅固的船、一張精準的航海圖,讓大家在充滿未知與驚喜的海上勇於探索、善用工具,培養乘風破浪的能力。
我相信,未來是屬於那些能夠將人性智慧與人工智能完美結合的「HI+AI」型人才。未來是主動創造的旅程,不是被動等待的命運。
只有擁抱顛覆,方可賦能未來。
(作者為陝西省政協港區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