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新語|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 為香港基礎教育注入新活力

文/李曉迎

上周四(8月21日),內地首個港澳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北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揭幕。對於很多香港教育工作者來說,「教育基地」這個名稱並不陌生,就香港來說,目前已經有「香港航天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多個「國民教育基地」。但是在內地為港澳青少年設基地,則是首次。此次教育基地的建立,不僅豐富了港澳愛國主義教育的資源與教育場地,更是香港與內地共同攜手為香港青少年建立正確史觀與價值觀提供一種新思路,值得香港的學校和一些教育從業者關注。

目前來說,大多數香港學校會組織學生前往內地進行各式各樣的交流活動,就活動形式、過關程序來說,基本上掃清了各種障礙。尤其是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要求學生至少要參與一次內地考察活動的背景下,香港學生對內地的認識已經大大提高,並從各校活動後的問卷來看,對內地的認識都有了明顯的改觀。但去內地該看什麼?學生該知道什麼?則又是一個新的課題,畢竟拿着公帑去內地是學習,而不是假期旅行「嘆世界」。

筆者本身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在與不同學校同工交流以及日常觀察中發現,香港很多中學生藉着小紅書、抖音、微信、微博等開始對內地的流行文化、網紅景點與網紅新鮮事物展現出特別的興趣,因此一些機構、學校在安排內地交流時,則開始將這些事物和景點或打卡地作為學習的一部分。雖然不能否認這是國情的一部分,但不得不說,這不能成為正規教育的一部分,而是生活學習的一部分。當然這裏面也反映出,相關學校或機構一方面對內地不夠了解,不知道哪些是值得香港學生學習和感受的正面文化,哪些是社會潮流中的曇花一現。在一些交流團中,可能學校或老師會莫名聽信建議而安排一些不具有代表性或不具有明顯的教育意義的景點進行參觀學習。也有可能在面對同類型與同質的景點難以做出區分,因為我們要理解不是老師先去過才去安排這些行程,所以設立面向港澳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則在行程、教育意義以及接待安排上提供了保障,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其次,設立港澳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不僅僅規範和方便學校設置遊學或學習活動,也規範接待單位能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很多面對本地中小學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面對當地市民時共鳴感很強,但港澳學生去了,卻常會因為文化、語言或情境差異而感覺無法理解,不僅教育意義大打折扣,香港學生的觀感也不是很好。作為學校,尤其是使用公帑進行遊學,就一定要保證學生的學習有效性與學習意義。因此建立港澳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不僅僅是一種資源篩選與整合,更是起到指導性以及是對學生學習質量的保證。這個保障包括了歷史史料、相關知識的正確性,也包括在設展和導賞時能針對香港學生的生活、學習以及社會形態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讓香港學生更易於了解整個展覽或學習的意義。雖然目前只有一家,但這樣的基地在可見的未來一定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多。

面對港澳青少年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意義非凡,但也要留意一些可能存在的問題。其評選應充分考慮港澳教育的特點,港澳青少年的特性,評出具有嚴謹性、代表性的真正的「基地」。如果一窩蜂地都成為基地,那麼建立基地的作用則無法凸顯。但如果只是零散的建設,又滿足不了港澳教育工作者與教育需要,可能功能與意義又大打折扣。如何有序、高質量地建設面向港澳青少年的愛國主義基地,這不僅僅是港澳治理與「一國兩制」實踐系統工程中重要的一部分,更是了解國情,與國家軟實力提升的重要展現,是確保港澳青年融入國家的關鍵渠道。同時也是消除對歷史、對內地社會、對國家錯誤認識的重要方法。我們期待越來越多博物館、展館肩負起面向港澳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大責任,從而間接和直接地提升香港學校使用公帑資助學生前往內地遊學和學習的質量,成為香港學生每一次前往內地遊學和學習的必修課和經典課。

(作者為香港未來教育協會總幹事)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師說新語|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 為香港基礎教育注入新活力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