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關品方
中國國民黨將在10月18日產生新的黨主席。島內今後兩個月的形勢轉變,值得高度關注。現時台海局勢以及國際形勢外弛內張,瞬息萬變。國民黨主席會否有新面孔出現?關係甚大。朱立倫雖然已表明將會交棒,他屬意的繼任人盧秀燕卻宣布不參加競逐。政治一天都嫌長,現時只有鄭麗文、張亞中等已宣布有意出選,估計在最後時刻朱立倫仍會戀棧,留任的概率不低。是否以退為進?最後勉為其難?現時看不太透。
朱立倫長期掌控國民黨的資源分配,包括財政、行政和人事;關鍵是籌款能力、黨內派別平衡和官僚架構的駕馭,其他人一時難以取代。筆者認為,如果朱立倫繼續做下去,國民黨將無重大突破,難有作為。侯友宜、盧秀燕和蔣萬安分別出掌新北市、台中市和台北市,看來心思都在2028年1月。韓國瑜現時的角色不宜改變。國民黨主席的職位其實吃力不討好。他們4人都採觀望態度,不難理解。
筆者認為,國民黨的下任黨主席不論是誰,一定要和過去10年的錯誤切割,要汲取2015年「換柱」風波的教訓,要承認曾經犯迷糊,今後要回歸初心:明確一個中國原則,承認「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台獨」。同時要申明以下立場: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兩岸人民都是中國人;兩岸和則兩利、合則雙贏,民族利益至上,要堅持藍白長期戰略整合,不預設前提條件,和大陸展開協商談判和平統一。
現時外界討論最多的是藍白協調問題。但最重要的還是要把論述與政策重新回到中國國民黨的黨章黨綱,回到「九二共識」的框架,妥善處理兩岸關係。馬英九任內(2008至2016),「九二共識」是壓艙石,曾經把兩岸關係從對峙拉回可控。現時島內經歷美國高關稅擠壓、藉軍售強索保護費、台積電被撬走掏空、電力供應不足、經濟停滯不前、民進黨搞所謂「大罷免」失敗、政治惡鬥不消停,眼見烏克蘭成為戰場和墳場,主流民意正重新衡量經濟民生和「台獨」主張孰重,在和平發展與戰爭破壞之間要作出抉擇。國民黨重整旗鼓的機會已到,就看能否及時把握住。
賴清德是日本的代理人、替美國看門口的本相已暴露無遺。民進黨的「台獨」主張只是意識綁架,咀巴亂講,其實根本不敢。再這樣單邊依賴美國、投靠日本,風險高、成本重;是出賣台灣民眾利益。現時淺綠陣營看得清楚,開始背棄民進黨,民間已有聲音要罷免賴清德;就等藍白攜手,登高一呼,號召民眾景從。
事已至此,國民黨何必還要跟在民進黨後面走,言辭閃爍、行動曖昧、不敢堂堂正正肯定中國人身份?現在是時候要把政治基礎論述講清楚,讓路線有錨,支持者有感。國民黨已到了危急存亡之秋,不知道他們的高層領導有沒有這個危機感。
問題是「九二共識」不可以停留在口頭的層面,要把抽象概念落實到政策原則。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是大道理,落實起來就是恢復人員往來,恢復經貿互通,恢復教育科研和城市交流,改善供應鏈和基礎設施對接,救災應急互相幫助,海岸警備互相觀摩,要重啟全方位合作,落實大小三通。一件件、一椿椿都要清清楚楚。不這樣做,就是昧於大勢,難成氣候。不這樣做,國民黨即使明年贏取地方選舉,也無法突破自設的藩籬,無法滿足民眾的期望。論述要換成任務,任務要化為清單,清單要落實執行。
現時島內的主流民意是對和平與發展有期待,對安全與尊嚴有堅持。這不成問題,可以理解,凡事都一步一步來,關鍵是先開步走,先把藍白整合好,提高到戰略聯盟的高度。
藍白整合不能只停留在口號上,要「求大同存小異」;明年縣市層級的選區,哪幾個協商共推、哪幾個策略禮讓、哪幾個分進合擊?不分區的名單如何找到平衡?這些都十分關鍵。2024年,柯文哲和侯友宜藍白不合,結果是「鷸蚌相爭,漁人得利」,被賴清德勝出;柯文哲身陷囹圄,國民黨左支右絀。這個教訓十分深刻。
筆者認為,藍白整合應該是長期精誠合作,在這個基礎上團結其他少數黨派和政團,組成政治協商大聯盟,在一個中國、「九二共識」的基礎上,代表台灣地區的主流民意到北京,有話好好說,坐下來商討。藍白整合如果沒有機制支撐,僅靠選前權宜安排,那不是辦法,肯定扛不住。
國民黨主席的重量級人選(不管他們是否已表態)有朱立倫、侯友宜、盧秀燕、張亞中、郝龍斌、蔣萬安、韓國瑜、張善政、傅崐萁、連勝文、鄭麗文、江啟臣,都是一時俊彥。筆者坦率地認為,現時看來沒有誰人特別突出具有時代領袖人物的風範。所謂「深藍」「戰鬥藍」「溫和藍」,只是派別標籤,毫無實質意義。作為下任黨主席,要改弦易轍,具備地方整合、路線把控和對外協調的能力。關鍵是怎樣落實藍白長期策略性合作,那不是選舉前臨門一腳的互相扯皮和彼此掣肘;需要充分具備制度約束,合作才能夠行之久遠。2023年不管是柯侯配還是侯柯配如果成功,過去兩年來的局面就完全不同。
國民黨老了;毛病是內耗、遲緩、分裂、傾軋。醫治這些毛病,要從門路開放和制度改革等做起,類似1923年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的做法。要從回顧自身的歷史教訓做起。具體如何,還要細看。
8月23日,台灣島內舉行的第二輪「大罷免」投票,涉及7名國民黨民意代表(包括江啟臣)全部過關。繼7月26日第一輪「大罷免」之後,總結果是32比0,民進黨徹底失敗。這結果直接影響到藍白綠三大政黨的內部權力機構。賴清德或將被迫辭去民進黨主席職,黃國昌民眾黨主席職不變,關鍵是國民黨主席職將會是誰。
台灣明年的「九合一」選舉將在11月26日舉行,是地方的綜合性選舉,對地方政治格局有廣泛影響。現時藍白營的士氣正盛,未來15個月或會一鼓作氣,除了6市市長職位的優勢之外,在地方選舉也應該可以取得壓倒性勝利。
總而言之,國民黨現正面臨重大轉折關頭,關鍵的第一步是誰出任下屆黨主席。國民黨主席改選規劃是9月4日、5日辦理登記,10月18日投票,11月1日召開全代會交接。現時盧秀燕表示不選,朱立倫決意交棒。已表態參選的有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前藍營民代鄭麗文,還有前彰化縣縣長卓伯源和國民黨中常委孫健萍。卓和孫是陪跑的居多,最終黨主席職花落誰家,不出前文所述12人其中之一。筆者有初步看法,暫時未敢明說,要先了解國民黨元老如何表態,包括連戰(89歲)、吳伯雄(86歲)、洪秀柱(77歲)和馬英九(75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