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志斌
8月2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西藏首府拉薩,出席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的慶祝活動。這是他第二次以中國最高領導人身份視察西藏。在此次訪問中,他聽取了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工作匯報,並對西藏各族群眾表達了親切關懷,彰顯了中央對邊疆民族地區長治久安和繁榮發展的殷切期望。習總書記特別指出,一定要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努力將西藏建設成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
回顧歷史,西藏現代化發展始終與新中國的崛起和民族偉大的復興歷程相呼應,共命運。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西方反華勢力便一直對西藏虎視眈眈,尤其是當時西藏的農奴主階層,更是與西方鼓吹「西藏獨立」的勢力相互勾結,暴力推行「藏獨」,企圖建立由十四世達賴集團掌權的「國中之國」。陷入內外政治勢力角逐的西藏,一方面是落後的封建奴隸制和政教合一的混亂體系,另一方面是貧瘠落後的社會境況、犯罪頻發的街頭小巷以及公共資源和生存條件岌岌可危的生活面貌。然而,正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西藏自和平解放60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改善西藏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中央專門定了許多惠藏、利藏的政策。例如,「1994年至2020年,對口援藏省市、中央國家機關及中央企業分9批共支援西藏經濟社會建設項目6330個,總投資527億元,並選派9682名優秀幹部援藏。」此外,在支持以藏藥業、農畜產品加工業等具有西藏特色的現代工業體系建設過程中,中央更是將以光纜、衛星、清潔能源以及數字經濟等現代技術工程帶入西藏,提升藏民生活的幸福感、歸屬感。更為重要的是,在高額的補助資金的傾斜下,西藏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了數次翻倍,公共文化服務和醫療體系不斷完善,脫貧和脫盲「雙管齊下」,為西藏培養和儲備了大量專業人才隊伍。
興邊疆,富藏民,目前的西藏步入發展最好、變化最大、各族群眾得實惠最多的歷史時期。西藏的發展離不開黨和中央的全力支持,也離不開正確發展方針的引領和實踐。如果說西藏是中國的「世界屋脊」和「西南前哨」,那麼身處祖國「南大門」的香港也是全球地緣政治中的重要一環。西藏社會克貧攻堅、提升藏民生活幸福感、認同感的歷史成就,與香港近幾年來的經濟政治變化的邏輯都昭示了三個有關安全、發展和人心的道理。首先,只有高水平的安全才能帶來高質量的發展,只有平息了內部的分裂,才能匯聚人心,團結一致,致力於經濟建設。無論是香港還是西藏,「亂」不得,也不能「亂」。政治的混亂和意識形態的鬥爭只會帶來社會內部的撕裂和內耗,造成無意義的經濟停滯,更是讓國外不法分子有了趁亂而入的機會。
其次,高質量的發展從來都是具有在地特色的優勢發展,是強調核心競爭力的發展。2025年7月19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舉行開工儀式。該工程的建設無疑是建立在西藏獨特的自然地貌和能源優勢之上,構成了西藏發展的核心競爭設施。水電工程主要採取「截彎取直、隧洞引水」的開發方式,擬建設5座梯級電站,年發電量約3000億千瓦,相當於3個三峽工程的規模。除了滿足西藏本地的用電需求之外,雅鲁藏布江水電站的部分電量將會輸送至長三角和大灣區等地。雅鲁藏布江水電站的建立不僅是西藏因地制宜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即將為西藏本地創造數萬個就業崗位並將會貢獻200億財政收入,也是中國實現能源自主與綠色轉型的戰略性項目的代表。而對於香港而言,亦有自己的「雅鲁藏布江工程」需要去進一步建設和夯實,尤其是利用好「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在內通外聯方面當好國家的「超級聯繫人」,實現內外資本、技術、人才的無障礙溝通和聯繫,將「走出去、引進來」的活力轉化成貢獻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競爭力,創造自身發展的「新能源」。
最後,高質量的發展最終是要結出高質量的成果,讓廣大的市民群體成為發展成果的享受者和守護者。根據相關新聞報道,2025年上半年,西藏「全區實現生產總值1382.72億元,同比增長7.2%,增速連續多個季度位居全國前列。」只有發展成果落實到了每家每戶,這種發展才具有普遍的意義,才能讓發展的物質基礎轉化為人心的認同根本。同樣地,對於香港而言,「穩定」、「發展」最終也是為了「民生」之幸福,「民心」之認可,最終是為祖國的「南大門」建立起牢固的人心之牆,對內致力於經濟發展,對外保障國安家安。
只有邊疆穩,才能實現發展之興,只有邊疆強,才能帶來國家步調統一的發展步伐。從西南邊界到南方大門,從西藏到香港,在發展和穩定的變奏曲中,兩者雖是發展道路是「異曲」,但發展成果則是「同工」,兩者雖是面臨着不同的歷史責任和發展使命,是為「殊途」,但我們卻可以充滿期待地看到,兩者都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同歸」民族的認同,人心的所向。
(安徽省政協港澳台僑和外事委員會副主任、省僑聯副主席、資深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