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四方|楊振寧和香港中文大學長達60年的交往

文/關品方

楊振寧教授作為中國科學界的世紀巨人,自上世紀60年代起便與香港中文大學結下深厚淵源,雙方始終保持緊密聯繫。他對高等教育的學術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1964年,他應中大校長李卓敏教授的邀請,在當年中環天星碼頭新落成的香港大會堂演講,座無虛席,轟動一時。從上世紀70年代起,楊振寧經常到中大訪問,尤其對物理系的科研項目與教育發展貢獻良多。1982年,他出任中大物理學榮譽講座教授;1986年,他出任中大特設的博文講座教授;1994年,他與丘成桐教授共同創立數學科學研究所並出任所長、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他一直有在中大物理系講課直至2007年,並開設了「二十世紀理論物理的主旋律」課程,供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修讀。

1997年,楊振寧獲中大頒授榮譽理學博士學位。1999年,他將多年的文章、信札、手稿和著作以及包括諾貝爾獎章在內的多個獎章慷慨捐贈予中大。中大於2002年成立《楊振寧學術資料館》,收藏這些珍品。2007年,中大為慶祝他85歲華誕以及榮獲諾貝爾獎50周年,舉行了楊振寧教授銅像致贈儀式。2021年,楊振寧百歲誕辰時,中大和清華大學及中國物理學會聯合主辦「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賀楊先生百歲華誕」,於同年9月22日在清華大學舉行。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中國人的傳統是提早一年慶祝百歲壽辰。

楊振寧與中大的交往不僅體現在學術合作方面,還包括他對促進中美文化和科學交流的貢獻。楊振寧情繫香港,中大為他設立「楊振寧學術資料館」,彰顯家國情懷,繼往開來,不可多得。中大這方面的工作成績斐然,應該予以充分肯定。

2002年,中大出版社為楊教授的80歲壽辰出版《人情物理楊振寧》,作者是葉中敏,上世紀50年代著名文化人葉靈鳳的女兒。葉靈鳳是珍版書刊收藏家,清朝嘉慶年間的《新安縣誌》是「深圳+香港」的地方志孤本。葉靈鳳逝世後,家屬按照其遺願將該孤本交給國家,由廣州中山圖書館收藏;其餘藏書盡獻中大。葉中敏當年對筆者思想上的進步關懷備至,至今銘記。

葉中敏在《人情物理楊振寧》一書中,將楊振寧與香港的密切關係娓娓道來。1964年,楊振寧應中大之邀來港作高能物理公開演講,也成就了楊家一次天倫樂聚。在這之前,楊振寧已經在瑞士日內瓦3次與父親楊武之(前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和母親羅孟華見面,但弟妹卻未有機會同行。楊振寧想到弟妹來香港應比出國容易,於是向李卓敏提出要求。李校長經驗豐富,知道事態敏感,親自與時任港督戴麟趾商談,取得港英政府同意。楊武之夫婦在兒子振漢和女兒振玉的陪同下,步過羅湖橋頭抵港,入住尖沙咀一間酒店。楊振寧1945年出國赴美深造,分別已有19年的三兄妹在香港重逢。一家人同遊港島太平山頂、去香港仔海鮮舫吃海鮮,到百貨公司購物,其樂融融。在港期間,楊氏一行身邊一直有人跟隨,且住在同一家酒店鄰房;只是護駕、沒有打擾,其身份不言而喻。楊振寧留港期間還接到來自駐港美國領事館人員的電話,詢問其弟妹是否需要辦理赴美手續,可以提供方便。楊家一口拒絕。

楊振寧從1986年擔任中大博文講座教授起,多次接母親從上海來香港暫居,親自駕車帶母親遊山頂和南區,一次因中途迷路,要勞煩警察電單車開路。另一次,楊振寧帶母親到沙田一家商場的照相館拍照,店主把照片放大了掛在櫥窗作為「活招牌」,坊眾還以為有名人母子在附近居住。

楊振寧對香港懷有深厚的感情,與這座城市結下不解之緣。他先後擔任了由愛國實業家查濟民創立的「求是科技基金會」,以及由愛國影視鉅子邵逸夫設立的「邵逸夫獎」的評審委員及顧問,積極參與相關工作。此後,他每年親赴香港與內地進行評審及頒獎活動,推動中國的科研事業與對外學術交流,提拔大批青年科學家投身基礎研究,取得了驕人成績,收穫高度評價。楊振寧與查濟民和邵逸夫建立了科學家與實業家之間的深厚情誼,共同為「科技興國」的理想目標作出貢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愛國一家,戳力耕耘。還有很多有關楊振寧的故事,在葉中敏筆下栩栩如生,很能夠提振年輕人的壯志雄心。

2021年,內地祝賀楊振寧百歲華誕,中大相應參予籌辦了一系列活動。展望未來百年物理學的「楊振寧學術思想研討會」在中大行政樓祖堯堂舉行,通過視像觀看北京會場著名科學家和學者們的講話。中大展覽廳同時舉辦以「物理巨擘、中大摯友」為題的展覽。中大還特別建網站重播1964年楊振寧在香港的講座錄音,以及多年來在中大的講學片段,詳細介紹楊振寧的事跡和貢獻。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教授曾率全體同仁,為同是安徽同鄉的楊振寧百歲華誕撰寫對聯:「物理相推識守恒,鐸旗斯振;期頤孔樂因從善,壽考且寧」,相當工整。段崇智和筆者是皇仁書院同窗,他祖籍安徽,將門之後,文學造詣頗深。

筆者理解,這副對聯嵌名「振寧」,用典精妙,體現了祟智兄對楊振寧學術成就和品德風範的高度讚譽。「物理相推」,化用《周易・繫辭》中「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的典故,指物理學中通過相互推導揭示規律。「守恒」直接關聯楊振寧的核心學術貢獻「宇稱不守恒」定律,打破了物理學界長期以來的對稱守恒觀念,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突破之一。「鐸」是古代大鈴,象徵傳播教化。《論語・八佾》有「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引喻孔子是傳播真理的使者。「斯振」指楊振寧在物理學界有振聾發聵之功,暗含其推動中外物理交流的貢獻(促成中美基礎研究合作、牽頭成立亞太物理學會)。「期頤」是百歲之年,出自《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孔樂」化用《詩經・鄭風》的「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形容百歲之齡仍心懷喜樂。「從善」呼應楊振寧的家國情懷與扶掖善舉,回國推動科教發展、致力匡扶後進。「壽考」即長壽,出自《詩經・大雅》「周王壽考,遐不作人」。「且寧」指楊振寧晚年生活安適,暗含「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的豁達心境。這兩句是鄧稼先給楊振寧的贈言,楊振寧在他的演講中曾經提及。

這副對聯將楊振寧的學術成就、品德風範與百歲之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用典精準,意境深遠,堪稱嵌名祝壽對聯的典範,不可多得,雖或曲高和寡,無礙流譽後世。

筆者和另一位皇仁書院的同窗、前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近日談到楊振寧。繁昌兄傳來他的朋友朱棣文為楊振寧賀壽而呈獻的一篇以英文書寫的文章,內容充滿溢美之詞。筆者想起「謙謙君子」(周易),「溫潤如玉」(詩經);單看開頭幾句,已感到朱棣文出奇地謙虛,不以人盡皆知的諾貝爾獎得主自居。詩云:高山仰止,景行行之,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朱棣文對楊振寧萬分尊敬。他的母親李靜貞(經濟系)和楊振寧(物理系)在抗戰期間曾是西南聯大的同窗。

1994年,中大促成楊振寧和丘成桐合作創立數學科學研究所,旨在推動數學與物理等相關學科的交叉研究。該研究所涵蓋理論數學、應用數學和數學物理等領域,負責研究生課程、舉辦學術講座及期刊出版的管理。楊振寧擔任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丘成桐擔任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兩人共同指導研究方向。楊振寧開設「二十世紀理論物理的主旋律」課程,丘成桐推動成立「致真交叉數學科學院」,提供本碩博連讀課程。兩人通過研究所的項目和課程提供,促進了數學與物理學相關領域的學術交流,設有獎學金支持優秀學生。他們長期合作,研究所持續至今,對中大的學術發展有深遠影響。

楊振寧還參與了「邵逸夫獎」的創立和評審工作。作為始創成員之一,他長期擔任評審會主席。「邵逸夫獎」按邵逸夫的意願設立,由邵逸夫獎基金會有限公司管理及執行,是一個國際性獎項,旨在表彰近期在學術及科學研究或應用上獲得突破性成果、對人類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的科學家。楊振寧在該獎的創立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他與邵逸夫二人在上世紀80年代認識,邵逸夫曾向楊振寧請教諾貝爾獎成功的原因。20多年後(2002年),邵逸夫決定設立「邵逸夫獎」,邀請楊振寧參與組織程序。在2004年首屆邵逸夫獎的頒獎禮上,楊振寧擔任了重要角色。楊振寧在參與「邵逸夫獎」評審工作的過程中,強調科學成就的重要性。2014年,他作為評審會主席,表示該獎「以科學成就為唯一標準,獲獎者要能夠彰顯21世紀前沿科學的發展」。

大學是永續的機構,是國家前途命運的寄望。歷屆大學校長都是這長途接力賽中的一員,只要錨定發展的航向,在內外形勢不斷變化的時刻,總有不同的挑戰要校長們勇敢面對,甚至拍案而起,關鍵是家國情懷,春風化雨,教學育材。中大和楊振寧長達60年的交往和互相成全,證明只要方向對頭,校長們不斷接力交棒,久久為功,必有所成。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和長期積累,定可克服困難,實現目標。持之以恒是一個積累過程,成功需要時間和耐心。努力是通往成功的基石,積少成多定能實現質的飛躍。筆者記得梁啟超有文章《論毅力》。《詩經》有雲: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高等教育為國家培育棟樑,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從楊振寧一生的不懈努力,可以看到毅力的真諦。

楊振寧曾明確表示,他認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幫助改變了中國人覺得不如外國人的心理作用,增強了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偉哉斯言。中大自從1963年10月17日建校以來,到今天已62年,成績斐然。最重要的功業之一,筆者個人認為是從李卓敏校長開始,歷任校長們一直努力不懈地吸引大批當代華裔學者聚集到中大,為國家為香港作出極大貢獻,不負中文大學之名。

謹以此文,誠心祝願楊振寧教授健康長壽,中文大學成就煥發輝煌。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品評四方|楊振寧和香港中文大學長達60年的交往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