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偉傑
首個港澳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首都北京設立,這一舉措不僅展現了國家對港澳青少年培育愛國主義精神的高度重視,更希望藉此為港澳青年心中埋下愛國的種子,讓愛國主義精神在我們的下一代生根發芽。
選址具有深層歷史象徵 民族復興不是敲鑼打鼓
選址在盧溝橋旁邊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也有深層的歷史象徵,因為盧溝橋事變作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重要歷史事件,凝聚了中華民族抵禦外侮、英勇奮鬥的精神。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只有國家強大,才能保障人民的安寧與幸福。今天中國已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航天、創科及高端製造等領域也與西方列強看齊,甚至有超越的勢頭。所謂「弱國無外交」,今天中國能在國際舞台上取得舉足輕重的話語權,離不開令人艷羨的綜合國力。然而,這一切卻是來之不易。中國也曾經在滿清時簽下喪權辱國的條款,後來更陷入14年抗戰的艱苦歲月。適逢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處於太平盛世的港青更加要深入了解國家歷史,認識到這次勝利是如何以血淚交織而來,才能深刻體會到今日國家富強的重要性,從而激發他們對民族未來的責任感與自豪感。
港人懷有愛國基因 災後捐款全國之冠
回顧歷史,流着中華兒女血淚的港人一直懷有熱愛祖國的基因,無論是回歸前的91華東大水災,抑或是08年汶川大地震,港人都受到「血濃於水」的感召,自動發起各項慈善活動向民間募捐,籌得的善款更曾是全國之冠,將「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發揮到淋漓盡致,也贏得了內地同胞的欽敬及推崇。只可惜後來那些反中亂港分子從中作梗,不斷激化兩地矛盾,才令部分新一代的年輕人在偏頗的資訊籠罩下,對國家產生不必要的敵意。然而,隨着內地與香港融合已成不可逆轉的趨勢,每年均有大批中學生到內地進行公民科考察,大專畢業生更能赴大灣區工作實習。這些機會令不少港青對內地不再局限於主觀臆測,而是擴展到真實的親身體驗。港青累積了這些經驗後,再向他們推廣愛國主義正切合了時機。正如要讓穿梭各地的家人感受到家的溫暖,莫不過於一家人聚在一起「做冬」或吃「團年飯」;為跟內地有距離感的港青建立愛國情懷,最直接的便是帶他們到內地走一趟。在首都及一線城市,能體會到國家的繁榮昌盛;在較偏遠的山區部落,也能領略到國家需要港青的貢獻。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國家,但承載着五千年華夏文明的祖國,絕對值得每一位華夏兒女所愛惜。你可為它曾經的滄桑而惋惜,但卻不是嫌棄;你可為它今日國力鼎盛而自豪,但也不用自誇。這種不卑不亢的態度若能傳承到下一代,相信能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發揮最大效能。
(作者為香港未來教育協會評論部總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