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劉仲恒
在香港這座充滿活力的國際金融中心,人才始終是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核心引擎。面對人口老化與勞動力短缺的雙重挑戰,政府於2022年底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簡稱「高才通」),無疑猶如一劑強心針,吸引全球優秀專才來港,壯大本地人才庫。近期,勞工及福利局向立法會提交的續簽數據,清晰展示政策初步成效,讓我們看到香港在「搶人才」方面的堅定決心。這不僅是延續政策,更是對未來人力資源的戰略性投資,有助香港維持國際競爭力,邁向更繁榮的明天。然而,正如任何重大措施,都需在收穫與挑戰之間取得平衡,方能長遠發展。
回顧「高才通」的設計,其申請門檻簡明,針對三類人才:A類為年薪達港幣250萬元或以上的高收入人士;B類為世界頂尖大學畢業、具三年以上工作經驗者;C類則為近年畢業於這些頂尖大學、工作經驗不足三年的年輕專才(受年度配額限制)。申請者毋須預先獲聘,即可直接獲發36個月(A類)或24個月(B及C類)的簽證,自由探索機遇。這一靈活機制推出後反應熱烈,截至2025年7月底,共錄得近14萬宗申請,約11萬宗獲批,逾9萬名高才已抵港,充分反映計劃的吸引力。
續簽情況是檢視政策成效的重要指標。截至2025年7月底,已有13,678名高才簽證屆滿,其中7,394人提出續簽,續簽率約54%。連同提前申請者共9,699宗,在已處理的9,044宗中,8,511宗獲批,獲批率高達94%。未獲批的主要原因為資料不全或未能補交文件。為確保質素,政府自去年起要求B及C類申請人提交第三方學歷認證,杜絕假學歷問題;續簽時亦須證明已在港受聘、薪酬符合市場水平,或成功創辦具實質經濟貢獻的業務。
這些數據充分展現「高才通」對香港經濟的實質效益。獲批續簽者月薪中位數約40,000元,四分之一達80,000元,一成達120,000元或以上,最高1%更超過300,000元。其行業分佈集中於商業貿易(23%)、金融服務(19%)、創新科技(17%),正是香港的優勢產業。高才不僅提升行業競爭力,更帶來知識轉移與創新思維,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與創科中心的地位。據勞福局估算,計劃每年帶來約340億元直接經濟貢獻,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1.2%。
從人口結構看,「高才通」亦有助應對老齡化。2024年年中至2025年年中,香港人口僅輕微增長,主要靠18,200名居民淨移入抵銷自然減少。這批移入人口很大部分源於「搶人才」措施。自2022年底以來,香港每年平均逾17,000宗死亡,死亡人數多於出生的「自然減少」,引入高才成為補充勞動力的有效途徑。值得注意的是,逾半(53%)續簽高才年齡在40歲以下,正值事業黃金期,具備長遠潛力。近一半更攜同配偶及子女來港,為本地注入3,995名配偶及6,035名子女,優化人口結構,增添年輕動力。作為醫生,筆者深知人口老化對公共衛生及醫療系統的壓力,引入年輕高才不僅能緩解醫療人手緊張,更有助促進社會健康發展。
勞福局的推算報告顯示,若無措施,2028年香港人力短缺或達18萬人,特別在熟練技術人員方面。高才通與其他輸入勞工計劃,對維持競爭力至關重要,也有助落實「八大中心」定位。高才的引入,除填補缺口,亦帶來多元視野,推動創新。例如在創科領域,他們有助推動人工智能及生物科技發展,間接提升醫療水平,加速新藥研發。
當然,任何政策都有改進空間。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先生早前提醒,政府公布的續簽數據雖顯示高批核率,但未能詳述另一半未續簽者的原因。他質疑部分高才是否主要利用計劃安置子女就學,若不續簽,其子女是否需退學?這一觀點提醒我們,計劃規模龐大(獲批11萬宗,相當於新增6萬戶家庭),勢必對教育、房屋、醫療等資源構成壓力。梁先生建議政府應視之為「大事」,提供更詳細的分析,讓社會全面了解不續簽者的去向與原因,避免誤解。
筆者認為,這正是優化契機。政府未來可加強跟進調查,公布不續簽的實際原因,例如職涯選擇、家庭考量等,並在教育與居住方面提供過渡安排。亦可持續加強審批嚴謹度,將第三方認證經驗延伸至續簽評估,確保高才真正貢獻香港經濟與社會。
展望未來,「高才通」是香港從「東方之珠」邁向「超級聯繫人」的重要里程碑。政府應持續檢視計劃成效,並與北部都會區、創科走廊等發展戰略相結合,創造更多長期就業與生活空間,吸引人才落戶。社會亦應以更包容開放的態度,營造宜居宜業的環境。筆者相信,高才的加入,將不僅帶來經濟效益,更能推動公共衛生、教育、科技等全方位進步,令香港更健康、更具活力。
最終,這份續簽數據是一道希望之光,印證「高才通」正為香港注入新動力。但我們亦需謙虛聆聽建言,平衡資源與需求,確保政策可持續發展。只要各界攜手,香港定能成為全球人才首選之地,邁向共享繁榮的願景。
(作者為香港全球專業青年倡議行動創始召集人、放射科專科醫生、團結香港基金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