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馮煒光
1965年9月,我國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2025年8月20日中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飛抵西藏拉薩,出席8月21日的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慶典。這是習近平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以來,第二次到西藏。上一次是2021年7月,正值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也是黨的百年慶典之後首次地方考察,習近平就來到雪域高原,作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到西藏祝賀西藏和平解放70年。
習主席作為國家元首,首次率團出席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體現了中央對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視,對西藏各族群眾的親切關懷,更彰顯了中央對邊疆民族地區長治久安和繁榮發展的殷切期望。
習近平曾說過:「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了解國家對邊疆地區的治理,是深入了解國情,夯實愛國主義情懷的重要一步。這也是為何筆者一直倡議香港的高級政務官(Senior AO)晉升前,必須到我國邊疆地區掛職至少半年的原因。筆者自大學年代迄今,去過西藏9次,由早期的坐飛機或坐火車進藏到近年都是自駕進藏,可謂親身感受到西藏這幾十年的進步。
西藏的進步和中共中央的治藏方針是分不開的。習近平對西藏治理的總體要求:「持續深入抓好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努力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穩定是一切發展的根本,沒有穩定,何來發展?我們香港在2019/20年時的經歷,足以說明。
把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的情形和今天相比較,便可以看出西藏的明顯進步、文明的飛躍和發展水平上了好幾個台階。1951年和平解放前的西藏是一個中世紀的農奴社會,少數農奴主藉助政教合一的力量,剝削廣大西藏同胞,且動輒施以挖眼斬手斬腳的刑罰。農奴子女一出生也是農奴,屬農奴主所有,任由農奴主宰制。這點在美國學者梅·戈爾斯坦(Melvyn Goldstein)的名著《西藏現代史(1913-1951)喇嘛王國的覆滅》內有詳述。西藏拉薩的「百萬農奴解放紀念館」內也有實物和照片佐證。筆者今年5月曾造訪西藏江孜的帕拉莊園,那是昔日的西藏大農奴主帕拉家族的其中一個莊園,裏面極盡奢華,縱使是在上世紀50年代,帕拉夫人已用上法國的LV包。但當時廣大西藏同胞卻是食不果腹,衣不溫暖。
由1951年的中世紀農奴社會,到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這60多年來,西藏的經濟飛速發展。2024年,西藏地區生產總值達2765億元人民幣(下同),按不變價格計算,是1965年的155倍,年均增長8.9%。其達到第一個千億元用了50年時間,達到第二個千億元僅用6年時間。西藏和平解放前,文盲率超95%,讀書識字只是少數農奴主及其子女的特權。據新華社報道,今天西藏已建立涵蓋學前到特殊教育的現代教育體系。截至2024年,有各級各類學校3618所,在校生97萬人,超西藏自治區總人口的四分之一。自2012年起,西藏率先實行15年公費教育。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西藏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數達11,019人。西藏短短幾十年,發展跨越上千年,這是中國共產黨治理的成果。
西藏各項事業取得全方位進步、歷史性成就,對香港有三點啟示:一是穩定是發展的前提,高水平安全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二是要從實際出發推動高質量發展,因地制宜發揮地方獨特優勢,以形成核心競爭力;三是要讓發展成果真正惠及廣大香港市民。
筆者在2024年和2025年都自駕去過西藏,也在西藏有藏族、門巴族和漢族朋友,對生活在西藏的同胞們的幸福感,有親身體會。故此,筆者鼓勵特區政府一眾問責官員、政務主任及各級議員多去西藏,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如何在這自然環境極具挑戰之地做出這樣亮麗的成績。
習近平主席強調,西藏要抓好「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作為國家南大門的香港,發展起步點遠勝1950年代的西藏,自然環境也遠沒有西藏這麼具挑戰性。西藏能在中共領導下做出今天的成績,便是良好示範,只要香港市民團結一致,香港也一定可以再創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