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馮沛賢
早前有獨居長者被發現在公屋單化內去世並化為白骨,再次令社會敲起關注獨居長者的警號,獨居長者的緊急呼援及居家安老服務的情況,如何進一步完善本港長者社會服務體系,回應高齡化社會的迫切需求。
隨着人口老化及家庭結構變化,獨居長者問題日益嚴重。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數據,香港約有18.9萬名獨居長者,佔整體長者人口的13.0%,較2016年的15.3萬人增長23.6%。獨居長者往往出現孤獨與社交孤立、健康問題、經濟困難、意外與安全風險,最危險的情況就是發生意外但無法及時發現,從而得到適切的治療。故此,政府已設立「平安鐘」服務,為求助者提供高效的服務,確保來電者能於10秒內得到回應,亦會定期致電慰問用戶,特別是高風險群組用戶,以有效減少其「孤獨感」。當遇上極端天氣時,更會主動聯繫目標群體,確保其安全及提供適切支援,有助減低社區事故發生的風險。
然而,並非所有獨居長者均有申請「平安鐘」服務,社會上的「獨老」、「以老護老」、「以殘護老」等情況越來越多,令設立「高風險長者名冊」刻不容緩。筆者建議政府盡早整合各部門的資料,設立「高風險長者名冊」,同時建立房署、社署、關愛隊及執法部門協調機制,強化社區危機處理能力,精準協助高危長者。由2025年4月起,18區的地區關愛隊可協助轉介合資格的長者及殘疾人士安裝及使用室內緊急召援系統(俗稱「平安鐘」),為高風險長者群體及照顧者提供支援及送上關懷。工聯會一直高度關注高風險長者的生活權益,期望特區政府盡快建立「獨居長者資料庫」,從而有效識別高風險長者,並為有需要的獨居長者提供及時支援服務。
另一方面,退休長者或因行動不便,減少社會生活,長期在家容易產生孤獨感、抑鬱和自殺念頭。目前部分正輪候入住安老院舍的長者和社會福利署邀請參與「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計劃」,讓他們經社會福利署津助或資助的非政府機構及私營機構租用所需樂齡及輔助科技產品或服務。為提升長者對計劃的認識和使用服務券的意慾,建議房署、房委會、香港房屋協會和關愛隊加強社區推廣,並協助服務個案轉介,期望透過廣泛推廣樂齡科技應用,改善長者(尤其獨居長者)的生活。
長遠而言,筆者期望長者的服務資源分配能達至「中央化、恆常化」,除減低高風險群體的經濟負擔外,亦有效構建長者安全網。特區政府應持續與社區各界持份者合作,確保現行服務維持高效水平,支援高風險群體,廣泛做好社區服務,減低社會悲劇的發生,共建和諧社區。
(作者為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屯門區議會社區參與及文化康樂委員會副主席、屯門區議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