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英國伯明翰姑娘Dee因痴迷中國文化來到深圳,邂逅豫籍丈夫後,帶着寶寶回到河南南陽唐河大河屯鎮鄉村。這裏的鄉村小學曾是她丈夫、公公及小姑子就職或就讀的地方,如今成為她義務教授英語的課堂。懷裏抱着混血寶寶,身後跟着喊 「Teacher Dee」 的孩童,在田間地頭學種菜學中文......這些畫面早已成為村裏的風景。她教孩子們唱的英文兒歌,也在中原鄉土間染上了麥香的調子。「在這裏,我們擁有需要的一切。」 她說,鄉音與英語的交織,讓這片土地成了跨越國界的家。
課堂裏的「破冰」時刻
「要不你發揮所長,利用閑暇時間給村裏的孩子上上英語課吧。」一天,Dee的公公向她提議,有着多年從教經驗的Dee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我們的爺爺曾經是這裏的校長,姑姑、爸爸都在這裏讀過書,家人對這所學校有着特殊的情感。我們作為第三代人,有責任和義務為學校盡一份力量!」
在大河屯鎮的村小課堂上,Dee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用英語描繪熟悉的菜園,鼓勵孩子們大膽開口。起初,學生們稍顯羞澀,但隨着課程推進,越發積極主動。每次Dee提問,總有不少孩子高舉手臂,喊着 「Me, me!」Dee表示:「他們從最初的害羞到現在的自信,這種變化讓我很欣慰。英語是一門全球通用的語言,掌握它可以讓孩子們未來有更多的機會和選擇。」
有機健康的「鄉居生活」
「每天一睜眼就能去菜園摘新鮮蔬菜,這在城裏想都不敢想。」Dee蹲在院子外,已經學會割蒜苔了,院子裏則種滿了各種蔬菜和鮮花。坐在院子裏的涼亭,她告訴記者,在英國這是「奢侈」的生活,「因為有機的食物買起來非常貴」,而在這裏早餐是鄰居大嬸送來的熱羊奶煮咖啡,午餐的青椒炒肉出自自家菜園。
鄉村社區的緊密聯繫和互助精神也給Dee留下深刻印象。村民們熱情好客,樂於助人,這種社區感讓她感到自己成為了大家庭的一部分。
Dee和家人計劃長期在鄉村生活,直到這種生活方式不再適合他們為止。同時,她也在努力學習中文,以更好地融入當地文化,並減輕丈夫翻譯的負擔。如今Dee已經能夠說一些河南話「中不中」,「妮兒,吃了沒有」這種日常用語。她認為,這種對新文化的適應和學習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而她很珍惜這個機會。
記者、拍攝:劉蕊
剪輯:王一
相關閱讀:
我不是老外EP20|扎根20年 英國插畫師用畫筆描繪「中國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