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8月2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閱兵準備工作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本次閱兵,所有受閱武器裝備都是國產現役主戰裝備,首次亮相的新型裝備佔比很大,將集中亮相一批高超聲速、防空反導、戰略導彈等先進裝備,展示我軍強大的戰略威懾實力。
「東風快遞」,使命必達!

1984年國慶,中國戰略導彈部隊首次參加閱兵,震撼了世界。自1984年首次亮相閱兵以來,「東風」系列洲際導彈始終是備受矚目的國家重器。從奠定中國洲際威懾基石的「東風-5」,到實現機動部署突破的「東風-31」,再到後續持續升級的「東風-31A」、「東風-31AG」及分導式多彈頭能力的「東風-5B」,該系列在四十年間實現了射程、精度與生存能力的跨越式發展。如今,「東風家族」共同構成了層次分明、能力互補的戰略打擊體系,形成覆蓋全譜射程、多種發射方式和多樣任務類型的現代化核威懾力量,為維護國家安全提供堅實可靠的戰略保障。
【1984】
巨龍初醒,「東風-5」奠定基石

1984年10月1日舉行的國慶35周年閱兵,規模大、裝備新、機械化程度高,是新中國成立至當時最大的一次閱兵。「東風-5」作為東風導彈系列第一個公開亮相的「成員」,就在此次閲兵中受檢。
我國「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的研製始於1965年3月,當時負責規劃「兩彈一星」的中央專委決定研製洲際導彈,並將其編號命名為「東風-5」號(代號:DF-5)。1966年5月,「東風-5」號開始總體方案的設計,經過多年的研製和測試,1980年5月18日,「東風-5」導彈進行了首次全射程試驗,向預定海域發射取得成功。作為一種強有力的「新式武器」,「東風-5」於1984年10月加入了國慶閲兵的受閱武器行列。

「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的出現,引發了世界範圍的轟動,美國、日本、德國、瑞士等國家媒體都迅速進行了大量報道。英國《泰晤士報》寫道:「中國今天第一次將它的導彈展現在世界面前,足以證明它有覆蓋地球每一個角落的能力和自信。一個沉睡的東方巨人醒了,它敢於向世界說:『不』。」
【1999】
機動先鋒,「東風-31」橫空出世

在1999年慶祝新中國成立50周年的國慶閱兵式上,壓軸出場的是4個「東風」導彈方隊,展出了包括新型常規地地導彈、中程彈道導彈以及遠程戰略導彈在內的多型「東風」導彈,創下了當時國慶閱兵史上「東風」系列導彈展示數量最多的紀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首次公開亮相的東風-31洲際彈道導彈(代號:DF-31)。它是當時中國最先進的陸基機動式戰略核導彈,標誌着中國戰略核力量實現了從液體燃料到固體燃料、從固定發射到公路機動的歷史性跨越。
「東風-31」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一型固體燃料遠程彈道導彈,也是中國第二代戰略導彈的核心型號。它採用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具有體積小、機動性強、反應時間短、生存能力高等特點。其最大射程可達8000公里以上,能夠攜帶單彈頭或多彈頭,並應用了誘餌彈頭和機動再入飛行器等突防技術,在打擊精度、生存能力和突防效能方面實現了全面突破。
該型導彈於1986年由中國航天部一院開始研製,1999年8月2日試射成功,並於同年10月1日國慶閱兵中震撼亮相,於2006年正式服役。它的出現,極大地增強了中國的戰略威懾能力和二次核反擊能力。
【2009】
射程突破,「東風-31A」威懾升級










「東風-31A」(代號:DF-31A)洲際彈道導彈於200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國慶閱兵中首次公開亮相,成為當時最受矚目的武器裝備之一。
「東風-31A」是「東風-31」系列的重要改進型號,相較於早期的液體燃料導彈,「東風-31」和「東風-31A」採用了固體燃料,都具備反應時間更短、機動性更高和生存能力更強的特點,是中國陸基戰略核威懾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得益於推進系統的改進和彈體結構的優化,「東風-31A」將最大射程從8000公里提升至11200公里以上。

此次新型導彈亮相被視為中國戰略核力量現代化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極具象徵意義。「東風-31A」的出場,不僅展示了中國在遠程打擊力量方面的重大進展,更對外傳遞出國家戰略威懾能力的可靠性與可信度。西方軍事觀察家與媒體紛紛對其性能參數進行分析,尤其注意到其射程已能夠覆蓋全球主要戰略目標,認為這標誌着中國戰略威懾力量邁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2015】
分導多彈,「東風-5B」威懾倍增



2015年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盛大閱兵式上,「東風」系列多種新型導彈震撼亮相。
其中,「東風-5B」(代號:DF-5B)液體洲際戰略核導彈作為閱兵戰略打擊模組的壓軸裝備,備受關注。它是中國第一代洲際彈道導彈「東風-5」系列的深度改進型,是一種採用液體燃料、依託發射井發射的重型洲際彈道導彈。
「東風-5B」的核心優勢在於巨大的有效載荷和強大的突防能力。它能夠攜帶多達10枚分導式多彈頭,每個彈頭可以瞄準不同的目標,並配合誘餌彈頭共同釋放,從而有效穿透敵方的導彈防禦系統。此外,「東風-5B」的最大射程顯著增加,可達15000公里,使其具備了覆蓋全球戰略目標的能力。

與採用固體燃料、便於機動的「東風-31A」相比,「東風-5B」雖然發射準備時間相對較長,但其巨大的投擲重量和分導多彈頭帶來的強大威懾力,使其依然是中國戰略核武庫中不可或缺的「大國重器」,主要擔負首波戰略打擊或應對硬目標的關鍵任務。
此外,與「東風-5B」同場首次亮相的還有:
·「東風-16」近程彈道導彈:精度高、反應快,被譽為「沖繩快遞」,有效威懾中近程重要目標。


·「東風-21D」中程彈道導彈:以其反艦能力著稱,被稱為「航母殺手」,具備打擊大型海上移動目標的能力。
·「東風-26」中遠程彈道導彈:核常兼備,射程可覆蓋關島乃至更遠,有「關島快遞」之稱,戰略靈活性高。
此次閱兵全面展示了「東風家族」從近程到洲際、從常規打擊到核常兼備、從固定發射到機動部署、從地面目標到海上移動目標的全覆蓋打擊體系,體現了中國戰略威懾力量的多樣性、成熟性和可靠性。
【2017】
全域覆蓋,「東風-31AG」傲視沙場


2017年7月30日,在內蒙古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的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中,「東風-31AG」(代號:DF-31AG)洲際彈道導彈到場接受檢閲。
「東風-31AG」是在「東風-31A」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新型機動式洲際彈道導彈。該導彈採用全新的8軸特種越野車作為底盤,具備優異的全地形機動能力,能夠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快速部署和轉移。其最大的技術突破是實現了「無依託野外隨機發射」,不再依賴預設發射陣地,大幅縮短了作戰反應時間,顯著提高了導彈系統的生存能力和隱蔽性。
在打擊能力方面,「東風-31AG」可攜帶多枚分導式核彈頭,每個彈頭能夠獨立瞄準不同目標,有效突破了敵方反導系統的攔截。其最大射程超過12000公里,精度也達到較高水平,具備覆蓋全球主要戰略目標的能力。
【2019】
國之重器,「東風-41」閃亮登場














在2019年國慶70周年閱兵式中,「東風-41」(代號:DF-41)作為壓軸裝備,以磅礴氣勢通過天安門廣場。它的公開展示不僅展現了中國在固體燃料技術、機動發射和突防能力等方面的重大突破,更體現了國家戰略自信和軍事透明度的提升。
「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列裝的最新型陸基戰略核導彈,代表了中國戰略威懾力量發展的最新成就。作為「東風-31」系列的深度改進型號,該導彈採用三級固體燃料推進技術,具備超過14000公里的最大射程,能夠覆蓋全球任何戰略目標。其採用的電腦控制慣性制導系統將命中精度提升至百米級別,在實現野外無依託機動發射的同時,依然保持極高的打擊精度。

「東風-41」與早先亮相的「東風-31AG」機動式導彈和「東風-5B」井射重型導彈共同構成了層次分明、能力互補的「東風家族」戰略打擊體系。這三型導彈分別代表着機動突防、分導打擊和遠程威懾的不同優勢特點,形成了覆蓋不同射程、不同發射方式、能夠執行多種任務的現代化核威懾力量體系,為維護國家安全提供了堅實而可靠的戰略保障。
【2025】
九三亮相,拭目以待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相關負責人介紹了國慶閱兵準備工作的進展情況。據悉,本次閱兵將集中展示一批包括高超音速武器、防空反導系統以及新型戰略導彈在內的先進武器裝備,充分展現我軍在戰略威懾與國防現代化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屆時,哪些新型「大國重器」將首次亮相,其技術性能與戰略意義又將達到怎樣的新高度,值得全國人民拭目以待。
(點新聞實習記者張夢凡整理報道)
推薦閲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