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點ESG|監測、協作、宣教三位一體 香港蚊蟲防控見證ESG落地效能

【點新聞報道】2025年8月,香港食物環境衞生署公布的第一批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顯示,屯門區掃管笏的第一階段誘蚊器指數達16.4%。與此同時,署理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赴青衣視察控蚊滅蚊工作,衞生防護中心港口衞生科同步加強口岸巡查。這一系列行動表明,香港通過科學監測、政府主導與部門協作的環境治理手段,將蚊蟲防控轉化為預防疾病傳播、保障市民健康的系統性工程,高度契合ESG理念中環境可持續與社會福祉的雙重要求。

蚊蟲指數:科學防控的精準尺規

香港監測蚊子有兩個重要指標,簡單說就是看蚊子多不多、分布廣不廣。一個是「誘蚊器指數」,反映白紋伊蚊分布範圍;另一個是「密度指數」,數字越低,蚊子數量越少;數字越高,蚊子越密集。

全港64個地區都有監測,數據能幫部門判斷哪裏該先動手:誘蚊器指數超過5%的地方,會加強常態化巡查和積水清理;誘蚊器超過20%的,就會集中力量密集消殺。這樣按數據來安排,比盲目到處噴藥省了不少資源。

政府主導與部門協同:構建防控網絡

香港建立了以環境及生態局為統籌、多部門聯動的防控機制。除了今次署理環境及生態局局長會實地視察,督導基層落實清除積水、施放殺幼蟲劑等措施,還會通過跨部門會議協調資源。衞生防護中心強化口岸防線,對出入境人員實施體溫監測和旅行史問詢,能及時發現輸入病例。食環署作為執行主體,承擔大量巡查、清除蚊蟲滋生地和對違規行為追責的工作,確保防控措施從規劃到落地的無縫銜接。

環境治理:源頭防控的制度保障

香港將環境治理納入法治化軌道,形成「預防-干預-追責」的完整鏈條。《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賦予食環署相關權力來處理積水和蚊患問題。

具體措施包括:要求學校、醫院等機構對盆栽墊碟實施「零積水」管理,停車場防撞輪胎必須鑽孔防積水;針對建築地盤等高危區域,食環署設立夜間防治鼠患流動隊,結合熱能探測攝像機定位鼠類活動熱點,同步實施物理隔離與化學消殺。另外,食環署建議市民和物業管理公司,應經常保持溝渠暢通及填平凹陷的地面,以防積水,並每周最少一次以鹼性清潔劑擦洗溝渠和排水明渠,除去可能積聚的蚊卵。

民生健康:防控成果的終極指向

蚊蟲防控直接關聯市民生命健康。登革熱患者若二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病毒,重症死亡率可達20%;基孔肯雅熱雖死亡率較低,但關節痛可持續數月至數年。2025年8月2日香港通報首例基孔肯雅熱輸入病例,8月7日又新增3例,凸顯防控工作的緊迫性。

香港通過系統性防控,將本地登革熱病例控制在較低水準。這種成效得益於「監測-回應-宣教」三位一體機制:衞生防護中心即時發布風險預警,食環署在確診病例周邊實施密集式滅蚊,同時通過社區講座、學校簡報等管道普及防蚊知識。

香港蚊蟲防控實踐表明,環境治理與民生保障並非孤立命題,而是ESG理念在公共衞生領域的具象化。通過科學監測鎖定風險、法律約束壓實責任、跨部門協作提升效能,香港將蚊蟲防控轉化為環境可持續與社會福祉的雙重實踐——既通過清除積水、優化衞生管理降低生態負荷,又通過疾病預防提升市民生活品質。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易點ESG|監測、協作、宣教三位一體 香港蚊蟲防控見證ESG落地效能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