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追蹤|九三閱兵:「大國重器」傳遞了什麼信號?

文/張永恒

8月20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閱兵主題的新聞發布會,以「鋼鐵洪流」與「數字方陣」的融合,向世界展示新時代中國國防建設的雙重維度。戰略導彈與高超聲速飛行器的同台亮相,既延續了「以戈止武」的硬核威懾,更通過量子雷達、蜂群無人機等智能裝備,展示新時代「大國重器」的雄風。這種「核常兼備、智勇雙全」的裝備體系,恰是百年變局下國家安全觀的具象化表達。

民間愛國情緒瞬間沸騰,在發布會後的網絡中呈現鮮明代際特徵:60後追憶「兩彈一星」的艱苦歲月,90後用「東風快遞」段子解構嚴肅敘事,00後則以AI復原抗戰老照片的數字儀式完成歷史共情,海外華人一邊看一邊熱淚盈眶。這種多元化的情感投射,共同編織成民眾的國防認同光譜。

更深層的意義在於,此次展示的裝備90%實現國產化,從稀土永磁電機到北斗三號芯片,每個零部件都烙印着產業鏈自主的攻堅歷程。當大國重器與民間科技公司在發布會上被共同表彰時,揭示的正是現代國防的深層邏輯——國家力量不僅是導彈射程,更是千萬工程師的圖紙與產業工人的焊點共同鑄就的系統能力。

「大國重器」的展示,從來不只是武器的簡單羅列,而是一種無聲的國家語言。直線與方塊組成的受閱方陣,閃爍着金屬光澤的新型裝備,呼嘯而過的戰機梯隊,無不在訴說着一個國家捍衛和平的決心與能力。這種視覺與心理的雙重衝擊,構成了最直接的力量宣示。

然而,現代閱兵的意義,早已超越傳統意義上的武力威懾。值得關注的是,此次九三閱兵在展現「威武之師」的同時,更加強調「文明之師」的形象傳遞。從發布會透露的信息看,組織者有意展現軍隊作為人民守護者的角色,突出軍隊參與搶險救災、國際維和、抗疫救援等非戰爭涉軍行動的貢獻。這種敘事轉變極具深意——它讓冷硬的軍事裝備被賦予了溫暖的人文內涵,導彈不僅僅是毀滅性武器,更是保衛和平的盾牌;戰機不僅是進攻利器,更是災難中的希望方舟。

這種剛柔並濟的敘事在民間引發了強烈共鳴。社交媒體上,民眾的討論焦點不僅集中在裝備性能參數上,更多是表達「看到祖國強大,我感到安心」的情感宣洩。這種情感反應揭示了當代國民安全感的全新內涵——它不再局限於基本生命財產的保障,更擴展為對民族尊嚴、發展權利和文化認同的深層心理需求。當民眾目睹自主研製的先進武器裝備列隊行進,他們看到的不僅是國防實力的提升,更是一個民族百年跋涉後終於挺直腰桿的歷史性時刻。

在複雜多變、硝煙未散的世界上,中國的九三閱兵將通過展示「足以令人敬畏的威懾力」、「體現絕對掌控力的紀律秩序」、「指向守護而非侵略的使命承諾」以及「凝聚全民共識的儀式情感」,這四位一體的國家敘事,為國民心理構建了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安全感。

一場成功的閱兵,既是國防實力的檢閱,也是民族精神的洗禮。當「大國重器」與「溫暖人心」在這盛典中完美融合,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國家的肌肉,更是一個文明的靈魂。這種剛柔並濟的力量展示,既讓國民獲得安全感,也讓世界理解中國——一個始終堅持和平發展,既有能力捍衛自身權益,又有情懷溫暖世界的負責任大國。這正是當下最需要向世界講述的中國故事,也是一場閱兵所能傳遞的最深刻信號。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熱點追蹤|九三閱兵:「大國重器」傳遞了什麼信號?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