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關品方
今後50年,中國的地域發展重點之一,將會是歐亞大陸;中國西部三地(新疆和青海西藏)是內地銳意發展的廣闊天地。這裏面牽涉到「生產要素流動」以及「天量要素重組」。
什麼是「生產要素流動」?什麼是「天量要素重組」?要從地域發展經濟學的角度分析。
近日有文章指出,未來50年,估計新疆、青海和西藏將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重點區域之一,因為這裏估計將會是未來地球太空港的密集所在,站在世界屋脊、盆地和高地最重要的價值,並不單是向地向下俯瞰,同時是向天向上仰望的太空征途。
中國政府的制度特色,對「生產要素流動」和「天量要素重組」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力。現在開始發生在西藏、青海和新疆,發展新質生產力進行大型基建,是戰略規劃使然,也是中華民族集體意志的體現。
開發西部,沿海地區的要素要流動起來,以天量規模注入新彊和青藏。人口結構、資本結構、創業群體、能源、資源和動能都要調動起來,包括行政體系新布局也必須建立。沿海地區人口的有序大移民,相應的法律和行政改革(即行政體系預先布局,是新質生產力的動能要素)也要跟進。當地少數民族自治區的歷史文化,以至特殊政策和優惠措施,在全新的國家變陣布局進程中,估計需要有全盤設計。
生產要素究竟是什麼?經濟學的定義是指用於生產物品與勞務的各種社會資源,是保證國民經濟運行及生產經營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因素。傳統的生產要素包括勞動,人們在生產活動中提供的體力及智力的總和;資本,可以是貨幣形態/實物形態,如資金、工具、機器、廠房;土地,包括土地本身、地上和地下的一切自然資源(如礦產、森林、水源)。
企業家才能是經營管理企業的各種能力(包括創新、決策和風險管理),也可以歸類為生產要素。經濟學家熊彼特早在1912年已提出創業者精神(entrepreneurship)的概念,企業家才能應怎樣歸類到新質生產力?需要進一步論證。
隨着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生產要素的範圍也在不斷擴展。技術、信息(數據)已構成生產要素。土地作為基本生產要素不變,但應該將地下資源(例如稀土礦藏)和地上能源系統(充足穩定的供電能力)細分出來,成為新質生產力要素。規劃的落實、與時俱進的行政體系、穩定的經濟增長率、內外循環的配合、完備的生產供應鏈,這些綜合起來構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能」,也是生產要素。傳統的生產要素加上技術和信息,構成六大新質生產力(勞動、資本、土地、能源、資源、動能),相互結合共同作用,綜合推動生產、消費和投資活動、經濟增長和發展。
新質生產力作為新時代嶄新的經濟概念,是一種以科技創新為主導,擺脫單純以傳統生產要素來驅動增長的路徑,是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先進的生產力質態。它強調通過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實現生產力「質」的躍遷,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顯著特徵。新質生產力的本質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其核心在於通過顛覆性創新,推動經濟發展模式向綠色化、智能化和高效化轉型。」因此,勞動、土地和資本都被賦予新的內涵,要重新定義。
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特徵是擺脫要素驅動的傳統模式。傳統生產力依賴土地、勞動和資本的數量型投入。新質生產力通過技術和信息等新型要素實現增長。其中一種表達方式是數字經濟,以數據為核心生產要素,具有可循環利用、零排放無污染的特點,可以有效緩解能源不足和環境破壞的問題。
有別於漸進式創新,新質生產力源於基礎科學與應用技術的突破帶來的根本性變革,形成顛覆性技術群,以創新驅動經濟發展。以 ChatGPT、DeepSeek為代表的AI技術突破,推動工業、醫療、教育等領域的全方位重構,催生「AI+機器人」新業態,構建全新的產業鏈條。
顛覆性技術,例如芯片埃米級、腦機接口,改變產品功能、商業模式與應用場景,推動產業鏈的環節構成與地理分布的重整。以前通稱「範式轉移」,現在流行「場景塑造」。例如,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興起,不僅改變了零部配件的需求結構,還重塑了全球鋰礦資源的供應鏈布局。通過提升生產效率、提升附加價值、避免破壞環境,可以全方位推動產業的質量升級,符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不再單純追求GDP增量。
開發西部新疆青海西藏,需要「生產要素流動」和「天量要素重組」。筆者的理解,意思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構成要素要向新開發地域轉移。前沿技術包括基因編輯、合成生物、AI+機器人等,可以推動農業和製造業突破(例如AI育種技術縮短生產周期),可以推動跨地域協同攻關(例如「山海情」福建和寧夏聯省產業協作互補)。
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到新疆青海西藏,包括創新技術的管理和高素質人才的整合(例如複合型農業人才可通過智能化工具管理大型農田)。高效資源配置、穩定能源供應、結合區域稟賦(endowment)可以推動差異化發展(例如新疆棉花和葡萄)。堅持綠色導向(例如低碳技術降低能耗、光伏制氫技術減少碳排放),方向是聚焦「科技+創新」雙輪驅動,推動沿海省份向西部開發。關鍵是要聚焦因地制宜,避免為創新而創新。
「生產要素流動」是新詞彙,新瓶新酒,因為涉及技術賦能。生產要素整合,通過各種「企業+技術+數據」的模式,將土地、資本、勞動(加上企業家才能)統籌起來,可以實現規模化經營與品牌化增值。
「天量要素重組」也是新詞彙,本質是區域經濟學,強調規模化適配。以前四小龍是小而美,現在是大國崛起,全國一盤棋,拒絕小打小鬧。在充分認識到氣候、地質、資源、能源和動能存在地域差異的基礎上,大量投入,長期投入。這方面的大格局和大視野,老實說一般人還未十分習慣。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現實意義,和「生產要素流動」及「天量要素重組」有密切關係,需要另文解釋。這是中國經濟學的嶄新議題(中國式現代化),有別於西方經濟學現時過度重視貨幣和銀行學以及國際金融產業的弊端。
一言以蔽之,生產要素流動是經濟運行的核心機制,其意義體現在優化資源配置、推動區域融合、促進國際合作,對經濟效率提升和社會結構優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產要素流動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前提,實現新質生產力向高效率領域集聚,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同時根據經濟發展戰略,調整生產要素流動分布,推動天量要素合理重組,致力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數字化時代的天量新型生產要素的流動和重組,需要創造條件才能實現。中國制度的優越之處是長期規劃和執行能力,通過執政黨的建設引領前進。要素流動和天量重組是經濟活力的源泉,其意義不限於效率提升,更在於通過資源的動態優化配置,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在全國範圍的高質量協同發展,提供持續動能不斷前進。
筆者認為,在實際經濟分析中,應更關注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與有效利用,而非單純追求「天量」投入。通過優化要素組合和提高使用效率,才能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因此,嚴格來說,「天量要素重組」這個概念並不十分科學,還需要我們從長計議;這也是中國經濟學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相對而言,西方經濟學在研究課題方面似乎已經開到荼靡。例如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大學Claudia Goldin(經濟學教授)獲獎,表彰她對促進女性勞動力市場效率分析的研究。她是芝加哥學派(保守自由、迷信市場的無形之手)經濟學家,提出因為女性在養育孩子和操持家務方面承擔更多工作,不能「更貪婪地工作」,無法獲得加薪進職所需要的技能和經驗,因此在薪酬方面比男性要低一些。筆者無意貶低她在這方面進行研究的意義,但看來中國經濟學更能夠提供廣闊空間和研究課題,讓經濟學家們自由翱翔。今後50年的中國西部大開發,這話題本身能夠讓中國的當代經濟學家們神馳目眩,充分發揮。這是筆者一得之見,僅供經濟學者們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