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九三閱兵|閱兵史上有這些「第一次」

【點新聞報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8月20日(星期三)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閱兵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作戰局少將副局長吳澤棵,中國人民解放軍中部戰區閱兵指揮機構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政治工作部少將副主任徐貴忠介紹閱兵準備工作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1949年以來,我國歷次大閱兵見證了新中國軍隊的跨越式發展,展現出了大國擔當,向世界傳遞出了和平的堅定力量。翻看一張張歷史影像,照片從黑白變成彩色,從模糊變得清晰,76年來閱兵場上都上演了哪些令人振奮的「第一次」?

1949年開國大典:戰馬通過天安門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閱兵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次盛大閱兵,毛澤東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天安門城樓檢閱了人民解放軍受閱部隊。受閱陸海空三軍部隊,共16400餘人。

首次受閱的部隊、裝備:空中梯隊因同時擔負空中警戒任務,攜彈飛行。

革命戰爭年代,「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我軍武器裝備大都是繳獲的「萬國牌」。為了閱兵的整齊劃一,開國大典閱兵指揮部命令各部隊,將繳獲的一些比較新的武器裝備集中調配給受閱部隊使用。受閱裝備有輕重武器110多種,產自24個國家的98家工廠。其中受閱的步兵師步槍方隊的武器主要是日本造的「三八大蓋」步槍;衝鋒槍方隊配備的是美國造的「湯姆遜」衝鋒槍和英國造的「斯登」衝鋒槍;輕機槍方隊主要是捷克式輕機槍。儘管開國大典閱兵使用的是「湊」出來的「萬國牌」裝備,彰顯的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浴血奮戰,打下紅色江山的萬丈豪情的人民軍隊。

1949年7月15日,騎兵第3師第3團接到命令,將要代表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部隊參加開國大典。7月20日,騎兵第3師奔赴萬全縣集結,按照受閱編隊方案共選出人馬各1979名(匹),編為「紅馬團」「白馬團」和「黑馬團」共12個方隊。

為了達到「整齊、威武、安全」的要求,大家苦練加巧練。受閱方隊排面是6匹馬並列,要求「人與人齊、馬與馬齊」,其中馬齊是關鍵,而且難度也很大。師團總結出兩條經驗:一是受閱官兵要愛護戰馬,培養人與馬的感情,把戰馬馴服;二是人騎在馬上,不要將韁繩、嚼子提得過緊或放得過松。過緊,馬就高抬頭走碎步,左右擺動;過松,馬無約束,馬頭高低不齊,看起來不夠威武。只有鬆緊適度,人在馬上再以餘光掃視左右,隨時調整馬的位置,才能標齊。

開國大典上騎兵方隊通過天安門。(新華社資料圖)
開國大典上騎兵方隊通過天安門。(新華社資料圖)

1951年國慶閱兵:由騾馬化向機械化的大變身

1951年國慶閱兵中,傘兵部隊、火箭炮部隊、防空兵部隊等嶄新的兵種在這次閱兵中閃亮登場。受閱的炮兵方隊中,一部分火炮由汽車牽引,一部分火炮由騾馬牽引,這並不是因為汽車等牽引力量不夠,而是以此象徵着人民解放軍由騾馬化向摩托化、機械化的轉變。

高射炮部隊、探照燈部隊、摩托化部隊、炮兵部隊、裝甲部隊伴隨着鋼鐵轟鳴,健壯的人民軍隊戰士們熟練地操縱着現代化的武器,各種口徑的大炮構成了一個鋼鐵的巨流,在檢閱台前走過。

1951年首次受閱的傘兵方隊,配備蘇聯造ПП-43式7.62毫米衝鋒槍。(新華社資料圖)
受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高射炮部隊。(中國軍網資料圖)
1951年受閱的ML-20式152毫米加農榴彈炮方隊。蘇聯製造,履帶拖拉機牽引,是當時人民解放軍威力最強大的地面火炮。(新華軍網資料圖)
1951年首次受閱的БМ-13型火箭炮(又稱「喀秋莎」)方隊。抗美援朝期間,中國從蘇聯購進此炮。(新華軍網資料圖)

民兵方隊首次參加國慶閱兵。他們穿着原來的樸素的農民服裝,頭上包着毛巾,他們嚴肅質樸和精神飽滿的臉龐、肩上所背的步槍,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人民軍隊的源泉。他們是華北老解放區民兵的代表,都是戰鬥英雄和工作模範。

民兵大隊通過天安門廣場。(新華社資料圖)

1955年國慶閱兵:實行軍銜制後首次閱兵

1955年國慶閱兵是人民解放軍實行軍銜制後的首次閱兵。受閱部隊指戰員,身着嶄新的新式軍裝,佩戴軍銜肩章、領章,軍容嚴整地通過天安門廣場。剛授銜的元帥和大將等,在閱兵結束後,興致很高地在天安門城樓上合影留念,這些照片成為開國將帥們着新軍裝、為數不多的珍貴圖片,有的還成了將帥們的標準照,照片上他們個個露出會心的微笑。

身穿新式軍裝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代表在天安門觀禮台上。(新華社資料圖)

1956年國慶閱兵:大雨振軍容

1956年國慶閱兵是唯一一次雨中受閱。從10月1日清晨開始,北京就一直下着雨,而且越下越大。天安門廣場泛起一片片水汪。《解放軍報》報道:受閱官兵們在雨中隨着軍樂的節奏,挺着胸膛,踏着雨水,精神飽滿地齊步向前行進。官兵的衣服全都被雨水打濕了,他們身上蒸發出的熱氣,形成了一層乳白色的薄霧,在空氣中升騰。

各國外賓冒雨在天安門城樓前觀禮閱兵式。(新華社資料圖)
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部隊在大雨中通過天安門廣場。(新華社資料圖)

1957年國慶閱兵:國產轟炸機、殲擊機首次參閱

本次受閱的空軍飛機編隊領頭的是我國自主生產的伊爾-28型噴氣式轟炸機,接着是殲5型殲擊機。空軍健兒駕駛的飛機,有的是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立過戰功,有的是我國自行製造的飛機。當國產的噴氣式戰鬥機列隊飛越天安門上空時,毛澤東主席高興自豪地對外國朋友說:「我們的飛機飛過去了。」

1957年國慶閱兵式上等待檢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坦克部隊。(新華社資料圖)
我國自行生產的伊爾-28型噴氣式轟炸機飛過天安門上空。(央廣軍事資料圖)

1959年國慶閱兵:國產「陸戰之王」與「紅旗車」登場

1959年國慶閱兵中,我國製造的「五九」式主戰坦克第一次接受檢閱。此外,「紅旗牌」檢閱車也首次亮相國慶閱兵式。「五九」坦克全重36噸,乘員4人,車全長9米(炮向前),車寬3.27米,車高2.4米(至炮塔頂),被稱為「陸戰之王」,主用武器為1門100毫米線膛炮,該炮可發射鎢芯穿甲彈、破甲彈和榴彈,彈藥基數34發,配有紅外夜視儀,在50年代末屬於世界先進坦克之一。「五九」坦克的問世,宣告了中國不能生產坦克的歷史徹底終結,中國的坦克工業發展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1959年10月1日的國慶十周年閱兵式上,32輛坦克雄赳赳、氣昂昂駛過天安門廣場。(中國軍網資料圖)
1959年國慶閱兵式上,中國人民解放軍空降兵部隊整裝待發,準備接受檢閱。(新華社資料圖)

1984年國慶閱兵「大國長劍」戰略導彈首次公開亮相

此次閱兵首次展示了中國自己設計製造的遠程、中程和洲際戰略導彈。受閱的28種武器裝備,均為國產。戰略導彈方隊的9輛大型牽引車,載着中國自己設計製造的遠程、中程和洲際戰略導彈首次公開展現在人們面前。鮮紅的彈頂,乳白色的彈體,橫臥在幾十米長的起豎車上,頓時使十里長街沸騰了。

1984年國慶閱兵式上,裝甲運兵車方陣通過天安門廣場。(新華社資料圖)

女兵方隊成為閱兵場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之初就有女軍人,各個時期都有女軍人和女兵建制連隊,她們隨軍轉戰南北,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勳。在我軍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女軍人在各個領域、各條戰線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女兵和武裝警察部隊第一次組成方隊參閱。這次閱兵在組織時機、閱兵規模、受閱內容、對外影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在新中國閱兵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第一次參加受閱的女兵方隊。(央廣軍事資料圖)

1999年國慶閱兵:三軍航空兵「比翼齊飛」

海軍陸戰隊方隊首次在國慶閱兵中亮相的迷彩方隊,組建於1980年5月,裝備一流的武器裝備和登入工具。海軍陸戰隊是人民海軍新崛起的一個兵種,是海軍序列里最年輕的一支神奇的兩棲作戰部隊,更是一支具有陸地、海上、空中、水下多種作戰能力的快速反應部隊。這支「新軍」是適應現代海戰的海軍第5大兵種,成為「陸地猛虎、海上蛟龍、空中雄鷹」。

海軍陸戰隊方隊戰士。(人民網資料圖)

加受油機梯隊的空中加油機是第一次參加閱兵,由2架「H-6」型空中加油機和4架殲擊機編成2個三機楔形隊,引起了很大轟動。在當時,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掌握了研製生產空中加油機技術的少數國家之一。當大型空中加油機拖着兩根長長的加油管與兩架受油的殲擊機通過天安門廣場時,城樓和觀禮台上掌聲雷動。加油機列裝部隊,表明人民空軍由單一機種向多機種發展,結束了沒有空中加油機的歷史,標誌着遠程機動作戰能力有了突破性進展。

加受油機梯隊。(人民網資料圖)

2009年國慶閱兵:新世紀新階段盛大閱兵

此次閱兵是1999年至2009年十年來中國軍隊信息化建設成就的集中展示,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不斷加大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步伐。在引進和吸收的基礎上,發展了一大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信息化武器裝備,使陸軍、海軍、空軍、第二炮兵聯合作戰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無人機方隊、通信兵方隊、後勤裝備方隊、三軍女兵方隊、第二炮兵學員方隊、特種兵方隊等,近90%是首次亮相國慶閱兵場。參加國慶受閱的無人偵察機共10架,分別為中國國產3種不同型號的近程戰術和中程戰役無人偵察機。

無人機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新華社資料圖)

第二炮兵參加受閱的有5個導彈方隊,分別是巡航導彈方隊、兩種型號的常規導彈方隊、核導彈方隊、某型導彈方隊。其中,巡航導彈是首次在國慶閱兵中亮相,東風某型號核導彈方隊代表的是全軍武器的先進水平,也是首次亮相國慶閱兵。

國慶閱兵分列式中的某新型常規導彈方隊正在通過天安門廣場。(新華社資料圖)

2015年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抗戰老兵方陣、女子儀仗隊員首次參閱

201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典禮上,抗戰老兵、英烈子女和支前模范乘車方隊緩緩駛來,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他們中有中國共產黨抗戰老戰士,也有中國國民黨抗戰老戰士,平均年齡90歲。觀禮台上,人們熱烈鼓掌,向為抗戰勝利立下卓著功勳的英雄前輩致以崇高敬意。

2015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這是抗戰老兵乘車方隊。(新華社資料圖)
抗戰老兵、抗日英雄子女和抗戰支前模範方隊通過天安門。(中國軍網資料圖)

2014年,三軍儀仗隊建隊歷史上首次組建了女子儀仗中隊。這次的閱兵,又首次編組了男女混合受閱方隊,51名女隊員的加入,使方隊的總人數也擴大到歷史上最多的207人。這樣的陣容,訓練難度也隨之增大。

據了解,參加此次閱兵的三軍儀仗隊女儀仗隊員平均身高1.78米,平均年齡20歲,大學及以上學歷達88%。

據介紹,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中,51名三軍儀仗隊女儀仗隊員按陸、海、空軍各一列,每列17人的隊形,整齊排列在三軍儀仗隊方隊第10至12排。

9月3日,三軍儀仗隊將使用207名儀仗隊員組成史上最大陣容亮相勝利日大閱兵,受到社會各界廣泛讚譽。

三軍女子儀仗隊接受檢閱。(央廣軍事資料圖)

(點新聞實習記者許竣皓綜合解放軍報、中國軍網、央廣軍事、新華軍網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有片)九三閱兵|閱兵史上有這些「第一次」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