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關品方
秋瑾為國民革命壯烈犧牲(32歲)時,其女兒王燦芝年方6歲。虎母無犬女。本文將介紹王燦芝光輝而燦爛的一生。秋瑾在天之靈有知,長佑女兒凱旋;燦芝活出精彩人生,正如母親所願。
王燦芝(1901年至1967年)字桂芬,自幼經歷坎坷,母親就義後第二年,父親王廷鈞亦離她而去。父母雙亡後,她由祖母撫養成人。王燦芝性格倔強,繼承了秋瑾的任俠精神,年幼時已學習文學、書法和武術,功力深厚,有乃母之風。
燦芝1920年(19歲)入讀上海競雄女校,1927年進入大夏大學教育科行政系,同時兼任上海競雄女校校長。翌年以官費生赴美留學,在紐約大學航空專科學習飛機製造和航空學兩年,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飛行員,當年被美國航空界譽為「東方女飛將」。1930年(29歲)學成回國,先後在國民政府航空署任職、航空學校任教,並負責編譯工作。燦芝1932年與黃公柱結婚,1935年,其女兒黃焱華誕生。黃公柱1954年不幸早逝。抗戰勝利後,燦芝母女居住在上海,於1951年移居香港,1953年遷往台灣。燦芝於1967年在台北去世,享年66歲。
燦芝是中國第一位女飛行員,為中國航空事業的發展做出卓越貢獻。她編撰出版的《秋瑾女俠遺集》《秋瑾革命傳》等書,以英語寫作,將母親的事跡傳播到海外。1951年,她離滬赴港前,將收集到的秋瑾相關材料全部捐獻給了新中國。燦芝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不僅在航空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為紀念母親秋瑾,她付出巨大努力,展現出了堅韌不拔的個性和對家國的深厚感情。
燦芝幼失怙恃,但繼承了母親剛烈的秉性與學習能力。據傳她《三字經》《千字文》以至詩詞駢文皆過目可誦,及笄之年已文采飛揚,揮筆成章。她喜好翰墨,筆勢奔放;豪爽仗義助人,以慷慨解囊為樂。燦芝也習武,勤學拳腳刀劍,自詡「小俠」,有「鑒湖女俠」之遺風;長大後決志要報殺母之仇。她以母親的詩句「為人須作人中雄」為信條,期盼有朝一日創辦「秋瑾學校」以紀念母親(可惜夙願未償)。以上這些資料,在其自述文章中都能找到。
辛亥革命後,作為烈士遺孤,燦芝得到了國民政府和母親好友的關照。燦芝在上海入讀的競雄女校是王金發、姚勇忱等人為紀念秋瑾而創辦,孫中山亦關懷備至。校長徐自華早年在湖州潯溪女校任校長時,與同校執教的秋瑾是摯友。秋瑾(原名秋閨瑾)字競雄,眾所周知。徐自華字寄塵,鮮為人知。徐自華是南社詩人,筆者認為其詩詞境界堪比李清照,「腹有詩書氣自華」,名不虛傳。
燦芝從競雄女校中學部畢業後,留校協助徐自華處理校務。1925年,徐自華推薦她接任校長一職。當時因學校經費拮据、運轉困難,徐自華找到國民黨元老、孫中山機要秘書邵元沖求助,邵為其奔走、獲得捐款。此時,燦芝已知殺害母親的元兇乃原紹興知府貴福(後改漢名趙景祺),但他已人間蒸發、不知去向。
1927年,王燦芝考入上海大夏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行政系。其後,她遠赴美國留學。時值美國航空業(軍用與民用)蓬勃發展,心懷壯志的燦芝毅然決定轉攻航空,立志為國爭光,一洗「東亞病夫」之恥辱。為明心志,她寫下《自況》一詩:「浪跡塵寰年復年,壯懷每欲着先鞭。救國但憑忠義膽,骨愈嶙峋志愈堅。」字字鏗鏘,盡顯其救國圖強的鋼鐵意志。
27歲的燦芝終於考入紐約大學航空專業,攻讀飛機製造及航空技術。她在兩年內以優異成績完成航空教育、飛機工程、駕駛學、無綫電等全部課程,頗獲好評。她多次駕機翱翔藍天,其颯爽英姿與精湛技術贏得了美國航空界「東方女飛將」的美譽。此時的她年方29歲,丰容盛鬋,風姿綽約,其凜然氣度,令人遙想當年母親秋瑾的英烈身影。
1930年5月,燦芝學成返國。同年,筧橋航空學校成立。作為我國首位女飛行員、首位留美歸國的女性飛機專家和首位女性航空教官,燦芝大名可謂炙手可熱,榮膺「中國女界航空第一人」的美譽。她先後在國民政府航空署、軍政部航空學校任職任教,為培養中國飛行員殫精竭慮。當年,她發表文章表達其對國事的憂慮:「惟望奮勇直追,雪神州之恥以慰先總理暨先烈在天之靈。」先總理即孫中山,先烈當然包括其母親秋瑾。
1932年,王燦芝與廣東的軍界才俊黃公柱喜結連理。黃公柱曾留學法國,着有《歐美考察記》,時任漢陽兵工廠廠長。妻為航空精英,夫乃槍炮專家,夫婦二人皆懷精忠報國之志,可謂志同道合。
1931年,燦芝偶然獲悉殺母元兇貴福藏匿於長春。原來殺害秋瑾後,貴福潛回北京,改名趙景琪,後又竄往東北,幫助日本關東軍籌建偽「滿洲國」。如此國仇家恨,豈容其逍遙法外?燦芝拍案而起,決定親赴東北手刃姦人。不料動身前夕,九一八事變爆發,形勢驟變,致其未能成行。遺憾的是,待14年抗戰勝利時,貴福早已病亡。未能親手誅殺弒母仇敵,終成燦芝畢生之憾。她跪伏母親墓前,悲慟之情,昊天罔極。
抗戰勝利後,燦芝母女居住上海。國共內戰期間,她潛心收集整理母親遺稿,將其事跡傳播到海外。1951年,經周恩來總理特許,燦芝移居香港。臨行前,她將收集的珍貴材料悉數贈予國家代為保存。兩年後,燦芝轉赴台灣。在台期間,她編撰出版《秋瑾女俠遺集》,收集秋瑾詩作111首、詞38闋、歌3首及雜文、譯作多篇;附圖30幅,卷首更刊有孫中山先生題寫的「巾幗英雄」手跡。此外,她還著有自傳體小說《秋瑾革命傳》(英譯名《偉大的犧牲》),全書十七回,逾十萬字,書中同時輯錄了她緬懷母親的詩作。王燦芝為繼承母志,特從母姓,兩部著作均署名「秋燦芝」。書籍出版後,引發強烈反響。1967年,王燦芝在台北因腦溢血逝世,享年66歲,走完了其傳奇的一生。
燦芝的不少作品近年在國內重刊。有《秋瑾女俠遺集》《讀<六月霜>後之感想》《我的家庭和生活史略》《呈送先慈遺物雙龍翡翠玉鐲革命黨史料陳列館序》《紀秋瑾烈士與其女(照片集)》《關於先母秋瑾女士》《留美學習航空之回憶》等。筆者建議讀者找來看看,因其圖文並茂,可讀性極高。
香港特區的年輕一代可能對秋瑾一生的事跡不太熟悉。秋瑾1875年生於浙江紹興。1900年義和團運動失敗,導致八國聯軍入侵。秋瑾救國情切,憤然填詞以明志:「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她不願與世浮沉碌碌而終。1904年,她毅然衝破封建家庭束縛,隻身東渡日本求學,認識孫中山等革命黨人。
1905年同盟會甫一成立,秋瑾旋即加入,並獲推舉擔任同盟會評議部評議員及浙江省主盟人。秋瑾聯絡當時留日的女學生陳擷芬,發起組織了中國最早的婦女團體「共愛會」。當年滿清政府勾結日本政府頒布取締中國留學生規則以壓迫留日學生,秋瑾憤然回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1906年,徐錫麟介紹她加入了光復會,和同志們一道在上海設立革命機關,主辦《中國女報》。她是第一個提出創建「婦人協會」主張、為近代婦女解放吹響了號角。其後,秋瑾回紹興主持大通學堂。該學堂原為徐錫麟、陶成章等創辦,是光復會訓練幹部、組織群眾的秘密革命據點。1907年5月,徐錫麟準備在安徽安慶武裝起義,秋瑾在浙江紹興響應。可惜徐錫麟起義計劃洩露。7月6日,安慶起義失敗,秋瑾主持的起義計劃亦因而暴露。她決心仿傚1898年的譚嗣同,做中國婦女為革命犧牲的第一人。她決心留在起義總部大通學堂,不幸被捕。同年7月15日,秋瑾在紹興軒亭口慷慨就義。
燦芝的父親王廷鈞,祖籍湖南省雙峰縣。王廷鈞的父親王黻臣(燦芝的祖父)是當地富戶、清末重臣曾國藩的表弟。燦芝的丈夫黃公柱,1888年生於廣東省惠州府,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炮兵科畢業,在日本加入同盟會。他曾參加1911年武昌起義,任許崇智部隊的炮兵團團長、旅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作戰參謀,漢陽兵工廠廠長;1928年升任軍事委員會軍政廳軍械處處長。1932年與王燦芝結婚。1935年任湖北行政督察專員,1936年調廣東任保安司令兼惠陽縣縣長,期間籌建惠州中山紀念堂、任惠州西湖整理委員會委員,參與建設小西湖。1938年北上抗日,參加保衛武漢大會戰。1939年至1945年,他守衛重慶,任重慶抗日游擊總司令部(授陸軍中將)總司令,1946年退役,1954年病逝(終年66歲)。
燦芝的哥哥王沅德,1897年生,曾任漢口《江聲日報》社長,後到湖南從事工商業,任新群學校校董。兄妹二人是烈士之後,國家政策予以照顧。在周恩來總理的關照及安排下,解放後,王沅德奉調到湖南文史館工作,1955年去世(終年58葳)。
行文至此,筆者有感於燦芝女承母志,為家盡孝、為國盡忠,特填詞一首,調寄《滿江紅》,緬懷燦芝的一生。
碧血軒昂,鑒湖女、劍鳴霜月。揮素手、檄文驚世,胸懷如鐵。蹈海赴刑肝膽烈,捨生取義何貞潔?更堪憐、幼女繼遺風,情何切。家國恨,終須雪;巾幗志,堅如碣。看東方紅日,九州澄澈。青史長留英烈事,丹心永照山河闕。待從頭、賡續競雄事,憑誰說?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