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梁國強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國家、民間、線上線下都有隆重的紀念活動。9月3日在天安門廣場將會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央視亦官宣電影「731」將於9月18日上映,電影講述侵華日軍利用中國人民進行慘無人道的活體細菌戰研究,上映日期則是九一八事變的紀念日,用意不言自明;另外,在這個暑假電影檔期,票房最多的並非適合兒童的卡通片,而是一部沉重的、講述南京大屠殺的「南京照相館」,並引發大量的網上討論,電影赤裸裸揭露侵華日軍的暴行,電影中的一句「我們不是朋友」,可謂非常深刻。
假設當年僅十歲的兒童,今日已是90歲的老翁,親歷者皆已離世之後,歷史的記憶就只是留存在紙面書本之上。那80個春秋之後,為何還要紀念抗戰勝利?
作為被日本侵略的主要受害國,我們中國人必須掌握歷史的話語權。日本有人嘗試美化、掩飾、遺忘那一段侵略的歷史,就例如供奉十四名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美其名為紀念為國捐軀的將士,實質是右翼好戰之心從來未死;又例如之前將「南京大屠殺」改稱「南京事件」,現在又以原子彈受害者自居,掩蓋全民軍國主義對亞洲各國帶來的破壞;遺忘,也是一種技倆,作為侵略者當然希望大家都不要再談論,但是作為受害者,我們怎敢忘記血與淚的深刻教訓?日本這個國家,今天應該以什麼姿態在亞洲在世界自居?曾經是美國說了算,但是回望慘痛的抗日戰爭,這也要有中國的話語權。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能夠塑造民族精神。中華民族難道只是沉默、懦弱、忍耐和麻木的嗎?曾經的中華民族,亦是一盤散沙,各地軍閥只顧自己利益、各家自掃門前雪、還有漢奸與投降者;但日本人的屠刀打破了國人曾經地域、政見、階級的分歧,中國每一個人都遭受到亡國滅種的威脅,所以全國南北老幼男女都參與到抗日戰爭中來。但是,反抗也代表犠牲。國歌裏面有一句非常突出,「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意味着有一大批英勇的戰士,將無法看見那個重新美麗的國家;但是戰士們仍是義無反顧地前赴後繼,因為他們身後有着年邁的父母和自己的妻兒。因此,紀念抗日戰爭代表不忘英烈,他們的英靈和浩氣將與中華民族永遠共存,永佑祖國。
紀念歷史,再深一層的意義,是因為中國歷史書裏埋藏着中國強大的秘密,還是因為一份民族記憶是足以影響子孫後代幾百年的世界觀。中國人應該是從周朝開始就喜歡書寫歷史,勝利的喜悅可以片言隻語,但失敗的傷痛一定要累牘連篇。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國人皆知,劉邦在漢初曾受匈奴人白登之圍,60年後其曾孫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出擊,打得「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又至二三百年後,匈奴人已徹底融入華夏。80年過去,中國已經重回一直以來的亞洲第一,在軍事經濟外交皆遠超日本,只要國人子孫後代銘記歷史,相信一定會有正義的結局。
回望香港,相對於抗日戰爭的歷史記憶,日本的經濟文化影響力可謂是一種強勢的存在,去日本旅行者不少,日本餐廰、日本零食甚眾,崇日哈日精日者亦有。那我們應如何面對?一方面要有歷史的高度,中國之強實如睡獅初吼、潛龍騰淵。一方面要有奮發圖強的實幹精神,當我們中國人每人都銘記歷史,在當下全力以赴,讓中國在大小諸項都全面超越日本,這就是對抗戰勝利最好的紀念。
(作者為香港未來教育協會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