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近日,基孔肯雅熱引發公眾關注,有意見建議引入所謂「以蚊治蚊」的新防控技術。共享基金會總幹事陳英凝今日(14日)回應指出,該技術並非萬靈丹,並強調物理滅蚊措施更為可靠及有效。
陳英凝澄清,「以蚊治蚊」一詞並不準確。它實際上是指釋放大量經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感染的白紋伊蚊,這些蚊子及其後代傳播病毒的機率較低,但並無「治」其他蚊的能力。該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在實驗室培養伊蚊並使其感染沃爾巴克氏菌,從而減弱其傳播基孔肯雅熱或登革熱病毒的能力。然而,在某些情況下,感染蚊的後代亦可繼承此特性。陳教授強調,香港本地伊蚊與外來感染蚊交配後的後代是否完全喪失傳播能力,尚未有科學實證支持。
據悉,儘管該生物防控手段已在少數國家試行,但效果並不明顯。陳英凝列出幾項關鍵問題:首先是成本高昂,可能需數百萬美元初始投資,並需與化學滅蚊措施協調,以免誤殺感染蚊。其次是生態影響,包括對天敵及野生蚊的潛在衝擊;釋放大量感染蚊雖不傳病毒,但仍會叮咬人類,引起居民不適及恐慌。此外,未知的長期生態風險亦需評估。在時效性上,該方法需經蚊子交配及繁殖周期方見效,非即時解決方案,當局更須持續監測病毒變異及蚊蟲適應性。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