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永恒
今年香港的暴雨有點多,昨日的黑雨更是維持逾11小時,成為史上第二長命的黑雨。香港天文台8日內四度發出黑色暴雨警告,打破有紀錄以來一年內發出最多黑雨的紀錄。
8月5日早上8點多,筆者出門上班,單見狂風暴雨,電閃雷鳴,大街上一片汪洋。但周邊提供早餐的幾家餐館,竟然還有幾家開門營業的,另外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這麼大的雨,地上的積水並不是很嚴重,巴士和地鐵基本上正常運行,並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據點新聞報道,香港西九龍站的高鐵亦是正常運營。
香港這次暴雨真的太猛了!8月5日的暴雨,以天文台總部單日355.7毫米的雨量,刷新了自1884年以來的8月歷史紀錄。這一數字意味着什麼?若以香港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計算,相當於一天內傾瀉了約3.9億立方米的雨水,足以填滿15萬個標準泳池。更驚人的是局部地區雨量:港島、九龍及西貢區超過300毫米,部分監測站甚至錄得每小時70毫米以上的極端短時降雨——這樣的強度已接近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的「特大暴雨」標準(24小時250毫米以上)。
筆者今夏居港,感到香港雨水太普遍了,不僅普通的雨水多,而且超大的暴雨也十分常見。專家解讀說,香港暴雨頻發的原因主要有幾個:一是全球變暖讓大氣能容納更多水汽,降雨更猛;二是西南季風異常活躍,帶來大量水汽;三是香港多山地形和城市熱島效應,讓降雨更集中;四是大氣環流穩定,降雨系統移動慢,導致暴雨持續時間長。
面對如此大的暴雨,筆者身臨其境,親身感受到香港「穩如泰山」,而且市民們的心態都很淡定,該上班的上班,該出工的出工,生活和工作,都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未出現因暴雨傷亡報告或系統性癱瘓。筆者分析,這裏面有一些城市治理經驗,值得內地很多北方城市甚至全球其它城市學習和借鑒。
一、香港有全球領先的排水基礎設施。比如,地下蓄洪池網絡,港島西、跑馬地等地的地下蓄洪池可暫存數十萬立方米雨水,緩解峰值排水壓力。「海綿城市」技術應用,如啟德發展區採用透水鋪裝、生態窪地等設計,使雨水滲透率提升30%。 實時監測與智能調度,全港超200個雨量監測站與渠務署中央控制系統聯動,可動態調整排水閘門與泵站運作。「韌性」比「抵抗」更重要,香港通過彈性設計(如在必要時可淹沒廣場、浮動建築等)與災害共存。這些都保證了,城市在大暴雨,能夠及時疏導排水,不至於地面氾濫成災。
二、香港有精細化的預警與應急響應。分級預警制度,從黃雨到黑雨,明確對應停工停課、交通管制等措施,市民認知度高。跨部門協同機制,渠務署、警務處、消防處等通過「緊急事故協調中心」實現信息共享,本次暴雨中出動超5000人次處理險情。「關愛隊」社區內精細準確救援,民間力量快速響應,協助疏散低窪地區居民,彌補政府救援盲區。
三、香港有長期風險管理的制度設計。明確法定「易澇點」清單,全港126個水浸黑點經系統整治,近年已消除90%以上隱患。建築抗災標準迭代,新建項目強制要求抬高地基、設置防水閘門,如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排水標準按「千年一遇」設計。另外,公眾教育常態化,普及中小學防災課程、手機APP實時推送避險路線,都可以提升市民自救能力。
香港的暴雨應對經驗證明,極端天氣下的城市安全並非「天注定」,而是科學規劃、制度韌性與社會共識的共同結果。對北方城市而言,學習香港不僅需要資金投入,更需打破「重救災輕防災」的路徑依賴——畢竟,下一場暴雨從不會等待我們慢慢改進。當全球城市在氣候危機中尋找出路時,這條融合硬基建與軟實力的治理路徑,或許正是未來答案。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