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設立的「未來科學大獎」(下稱「大獎」)今日(8月6日)在北京和香港兩地連線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今屆「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的得主。今屆共有7位傑出科學家獲得殊榮,其中「生命科學獎」得主為季強、徐星、周忠和,嘉獎三人發現了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化石證據;「物質科學獎」獲獎者為方忠、戴希、丁洪,因他們在拓撲電子材料的計算預測以及實驗實現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則由盧志遠獲得,以表彰他在非易失性半導體存儲單元密度、器件集成度和數據可靠性領域的發明和引領的貢獻。




由2016年至今,已有46位傑出科學家獲得未來科學大獎殊榮,包括盧煜明、施一公、袁隆平等知名科學家。
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以錄像方式致辭。他表示,多年來,香港科學院是特區政府推廣科普的重要夥伴,一直以來在不同層面推動香港的科研成就和發展。10年間香港科學院已經舉辦超過500場大大小小的科學活動,助力香港培育創科人才及提升整體的創科氛圍,是香港科學界的中堅力量。他希望香港科學院與未來科學大獎繼續攜手傳承科學精神,啟發科創智慧,為國家和世界的科學進步和培育未來科學的新生力量作出貢獻。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2025輪值主席王連濤致辭時指出,未來科學大獎的「未來」二字承載着雙重期許:一是表彰具有開創性、能改變學科發展軌跡甚至改變人類未來的科學成就;二是相信這些傑出科學家將持續探索前沿,以其智慧及潛力為世界帶來突破性貢獻。王連濤說,今年大獎迎來十周年,這不僅是里程碑,也是新起點,大獎將堅守初心,持續發現和表彰引領未來及改變世界的科學成就。
未來科學大獎2025捐贈人大會輪值主席王強表示,過去10年,他見證了大獎由誕生到成長的每一步,每一位獲獎者所代表的科學成果都經過時間的嚴格檢驗,並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真正推動人類認知的邊界,展現了卓越的貢獻。

2025未來科學大獎周程序委員會聯席主席、香港科學院院長盧煜明恭賀獲獎的科學家。他形容今年「雙喜臨門」,既是未來科學大獎十周年,香港科學院也迎來十周年,這不僅是慶祝過去的成就,更是展望未來輝煌旅程的重要時刻。盧煜明表示,「感謝香港特區政府繼續支持我們在香港舉辦這場科學盛事,攜手激發香港的科創氛圍,點燃了社會對科學的興趣,並成為推動中國以至全球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讓世界更認識大中華地區的科研實力。」

盧煜明強調,今年的大獎周活動將更加貼近社區和群體、讓科學走進生活,觸動每一位市民;頒獎禮首度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也希望讓科學融入文化藝術。
未來論壇2025理事執委會委員孟亮表示,未來科學大獎的成長,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援,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讓這一高水準的國際科學盛會連續兩年在香港成功舉辦。通過香港這一國際視窗,大獎得以與全球關注科學的朋友們共享「科學盛宴」。未來,大獎希望影響越來越多人,一同為科學公益事業添磚加瓦。
據悉,2025未來科學大獎周有連串活動,包括10月22日舉行的科技論壇、10月23日的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2025年度會議、10月24至25日一連兩天的科學峰會、10月26日的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與青少年對話,以及同日舉行的2025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與音樂會。這項科學盛事將有不少海內外的重量級嘉賓獲邀出席,包括多位歷屆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2013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Professor Randy Schekman、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Professor Arieh Warshel、2020年及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Professor Reinhard Genzel及Professor David Gross,以及多位中國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歐洲科學院等機構的院士。在9月底及10月期間,亦分別在香港科學館及香港文化中心舉辦兩個公開展覽,歡迎公眾參觀。
(點新聞記者劉妍伶報道)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