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就研究吸收網民對「十五五」規劃編製工作意見建議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十五五」規劃編製工作網絡徵求意見活動參與度高、覆蓋面廣,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一次生動實踐。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建言獻策,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意見建議,有關部門要認真研究吸納。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廣泛深入地察民情、聽民聲、匯民智,凝聚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合力,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香港特區已邁向由治及興的新階段,特區管治者應把握國家制定「十五五」發展規劃的契機,識變應變求變,提升特區治理能力,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全方位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彰顯「一國兩制」巨大的制度性優勢,推動特區社會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助力強國建設,改善民生福祉。
中央自1953年起,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長期規劃,每五年規劃一次,每次規劃五年期,簡稱五年計劃,2006年起改稱為五年規劃。每一期五年規劃,都有國民經濟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其中包括重點發展的產業導向,特別是有關持續改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高度體現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核心價值觀。可以說,五年規劃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國力日漸增強、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國家聲譽日漸提升的治國之道。
國家「十五五」規劃的編制,廣泛徵求包括龐大網民在內的社會各界意見建議,累計收到網民建言超過311.3萬條,生動體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凸顯了國家匯聚民智、科學決策的決心。規劃的核心目標,無疑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這一宏偉進程中,香港憑藉其獨特的國際化優勢與雄厚的科創基礎,應主動把握「十五五」規劃編製契機,將發展創新科技作為推動自身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加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核心戰略,為國家強國建設貢獻不可替代的「香港力量」。
香港可持續高質量發展,需要精準對接國家戰略,打造國際科創樞紐。香港的科創布局需緊密圍繞「十五五」規劃中明確的戰略領域,錨定國家重大需求。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領域,可依託本地頂尖高校(如港大、港科大)的基礎研究優勢,聯合內地龐大的應用市場和數據資源,共同突破核心演算法等關鍵瓶頸;在生物醫藥方面,發揮香港嚴格的國際藥品監管認證體系和臨床研究優勢,與大灣區強大的生物醫藥製造能力結合,加速創新藥物研發與轉化;在金融科技領域,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及成熟的監管沙盒機制,與內地共同探索跨境數字人民幣應用、綠色金融科技標準制定,服務國家金融開放與安全;在綠色科技與新能源方面,結合國家「雙碳」目標,發揮香港在城市節能環保、廢棄物管理方面的經驗,與大灣區共同研發推廣先進清潔技術。
當前,特區正在全力推進北部都會區建設,將其定位為深港深度合作的「超級科創走廊」。其中重中之重是加速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實質運作與擴容增效,先試先行,積極探索「一國兩制」「一區兩園」下的科研資金跨境便捷流動、創新要素高效通關、知識產權協同保護等機制。特區政府應積極爭取將北部都會區發展納入國家「十五五」規劃,藉國家之力,引全球創科之資,興香港創科之業,加快「南金融、北創科」發展格局的形成,夯實特區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中央全力推動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為香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重要契機。全面融入大灣區創新共同體,推動香港的科研基金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科研資金實現「跨境通投、聯合資助」;探索在特定區域(如河套)試點香港的科研管理模式與內地科研體制的銜接;積極參與大灣區統一的技術交易市場建設,促進成果跨地域轉化;吸引大灣區乃至全國的龍頭企業在港設立研發中心;利用香港的國際化環境進行面向全球的創新,積極吸引全球頂尖科研機構、跨國企業研發中心落戶,成為國際前沿技術進入中國的「首站」和中國創新走向世界的「橋頭堡」。
「十四五」規劃為香港持續發展規劃了金融、航運、貿易、創科等八大中心建設的發展路徑,推動香港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使得香港特區躋身全球競爭力前三位。「十五五」規劃為香港提供了轉型升級、再創輝煌的戰略性發展機遇。特區管治者應廣泛深入地察民情、聽民聲、匯民智,積極主動將特區發展深度嵌入國家發展藍圖,以發展創新科技為突破口,打通「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產業應用」全鏈條,全方位深化與內地特別是大灣區的協同融合合作,並持續鞏固國際化優勢,全方位參與國際交流合作,實現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這不僅是為750萬香港市民創造更繁榮、更美好的未來,更是履行其作為國家特別行政區助力強國建設的憲制使命,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獨特而強大的「香港動能」。香港更要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責任感、使命感,主動作為,將中央的擘畫轉化為特區發展的生動實踐,在強國建設與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書寫濃厚的香江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