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香港教育優勢享譽全球,吸引不少新來港人才通過「高才」及「優才」計劃留港定居。按照原規定,人才子女可按受養人身份以「本地生」身份獲政府資助。惟部分人才子女從未在港就學及生活,引發資助大學學額遭濫用的爭議。特區政府昨日(7月31日)修訂有關「政府資助專上課程學額和資助申請資格」,以收緊大學資助學額的門檻。
將受到今次修訂影響的「高才」、「優才」家庭如何看待是次修訂?點新聞特此採訪多個近年選擇來港定居的家庭,以了解他們的想法。大部分家長認為此修訂合理且符合預期,也有部分家長擔心孩子升學計劃被影響;立法會議員、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創會會長尚海龍則指出,新修訂旨在確保學生提前適應香港教育體系,同時給予充分的過渡期。
處理預期 及時調整
2019年9月獲批「優才」的Fandy告訴點新聞,當時來香港時自己已將孩子一併帶來香港就學,故是次修訂對自己影響不大。「這次政府給了過渡期,今年、明年讀大學的孩子不受任何影響。對那些不準備來以及卡點過來的影響大,但好在有兩年的過渡期。」
Fandy的兩個孩子目前在香港的官校讀三年級,開學準備讀四年級。她建議新來港人才家庭盡早來香港,「早來比晚來好,能不錯過升中派位就不要錯過,能在中四前來,就不要卡到中五,中五招插班生的學校少,而且很多學校也已經選科了。」對於很多人才家庭擔心子女無法按計劃入讀Band 1的優質中學,Fandy則認為不需要太在意,「合適比排名更重要,校風和還有個性的匹配度,學校校隊等優勢和孩子優勢的匹配度。」

另一位「高才」爸爸,張先生則是去年剛獲批來港,他的孩子目前還在北京讀高一。張先生認為本次修訂是在補制度規則的漏洞。「政府設置人才計劃的目的,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港就業生活,提高香港經濟社會發展活力。但是一些高才通人才僅僅是通過這項制度,解決子女在港讀書考試,根本就沒有來港或很少來港,這樣一來港府實施高才通的初衷就落了空,因此才有這個修補性的政策制度出台,這個是合理的。」
「咱們這批高才通的人才們,都要妥善處理好預期,及時調整方向,免得失落。」張先生補充道。
同樣去年獲批「高才」的楊小姐則有些迷茫,她告訴點新聞,自己家中有兩個孩子,大女兒目前在上海就讀高二,原計劃等女兒讀完高中,再考入香港本地大學,舉家搬至香港,但政策一出,計劃全部打亂。她說,女兒成績考大學問題不大,但如果現在來香港插班,進入Band 1中學的幾率渺茫,可能孩子最後連本科都讀不上。

「政府是否應該設置一個門檻,在政策宣布的2025年7月31日之後提交的高才通申請人士需要符合兩年的居留條件,之前還是按照原來的規定。」楊小姐說道。對此,業內人士認為,政府已經設置了過渡期作緩衝,再去修訂政策的可能性不大。
議員指修訂合理符合預期
香港立法會議員、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創會會長尚海龍接受點新聞訪問時表示,是次修訂符合預期,十分合理。「這個修訂實際與本地生定義無關,只能說是對於申請資格的修訂。政策要求居港兩年,且給了2年過渡期,過渡期大於居港期,證明政府充分考慮到現實因素而設。如果孩子是2026年考大學,完全不影響;如果孩子是2027年考大學,只需要2026年9月前讓孩子來香港建立學籍就可以。」他表示,希望人才子女能盡早來香港,提前了解和接受香港的教育體系。
誠然,是次修訂主要是修補漏洞,展示政府致力優化教學財政資金使用,及打造本港教育公平性方面的決心。同時,政府亦設立過渡期讓人才家庭適應和調整。
政府近年來致力推動「留學香港」品牌,確實吸引大批國際人才選擇來港定居,並讓子女在港求學、升學。不過,面對未來可能出現的中學「插班潮」,本港中學的學額是否足夠予所有合資格學生入讀?教育局、學校及業界在師資、教學設備等配套支援上又做好准備了嗎?點新聞將持續關注。
(點新聞記者劉妍伶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