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老生常談「虎毒不吃兒」,最近荃灣酒店發生一家四口慘死悲劇,在此之前已有不少因不同壓力釀成悲劇的類似個案。早前在街上,點新聞記者曾聽到一位母親邊行邊罵女兒,還說「次次出街都搵嘢、搵乜嘢、搵毒品呀?我係咁㗎、我係鍾意鬧,唔鍾意就搬走……」在旁默默低頭的女兒,看上去似12、13歲,即使母親是在教女,又怎會忍心趕女兒走?這次受訪的一位19歲女生同樣曾被單親媽媽出言指要送去孤兒院、兒童院,當事人談及童年成長經歷,仍難忍淚水。
從小被打罵 母親有創傷
當事人因父母離婚,她的撫養權兩次被法庭判歸母親。可是她媽媽從小對她打打罵罵,更被打到滿手傷痕,社工介入同樣無補於事,如今媽媽不再打她,卻仍對她不時無理取鬧。
臨床心理學家胡澔林博士接受點新聞記者訪問時,逐點拆解箇中原因。他表示,從心理學角度看,母親對女兒的敵意可能源於未處理的創傷經歷。當一個人在關係中經歷重大挫敗(如婚姻破裂),又缺乏資源去處理情緒時,便可能將壓力或痛苦轉嫁至身邊的親人。若母親未能從離婚的創傷中復元,見到女兒時或會觸發她對失敗婚姻的失落、自責或羞愧,甚至將對前夫的憤怒「移情」至女兒身上,出現責罵或貶抑行為。
學習界定界線 照顧情緒
當事人認為可能屋企重男輕女,媽咪生了她不似預期,造成母女對立局面。
胡澔林稱重男輕女的家庭價值觀,若存在於母親心中,確實可能對女兒產生負面投射,特別是若女兒的出生與母親的期望不符,或影響其人生規劃(如再婚、追求事業等),便容易成為內心矛盾與情緒的出口。當事人曾嘗試用反駁、沉默等方式來應對母親的情緒,但似乎未能改善關係,這反映出母親的情緒反應並非單純由女兒行為引發,而是源自更深層的個人困擾。面對這種情況,當事人可考慮與值得信任的成年人(如學校輔導員、社工或心理師)商討,尋求安全的支持網絡,學習界定界線和照顧自己的情緒需要。
扮開心增加焦慮及抑鬱
當事人從小被鬧完便入洗手間痛哭,之後換個笑臉面對媽媽、甚至是她爸爸及親人,她這種方式對她現在及將來有何影響?
胡澔林表示,當一個孩子在表達情緒後無法獲得安慰,甚至被責罵,她便可能學會將悲傷藏起來,習慣「扮開心」來迎合他人。這種「情緒壓抑式應對」若持續至成年,可能令她難以辨識與接納自己的情緒,增加焦慮、抑鬱或人際疏離的風險。而反叛與倔強的行為在成長期或許是一種自我保護與自我肯定的方式,但不應被視為關係破裂的主因。更重要的是理解她背後經歷了怎樣的情感失落與環境壓力。
與人傾訴是自癒第一步
當事人無法理解母親的行為,她懷疑母親曾患產後抑鬱,可能導致行為異常。
胡澔林說部分母親在產後出現情緒低落、易怒甚至冷漠,若未及時處理,會對親子關係造成長遠影響。不過,是否患有產後抑鬱,需要專業診斷,不能單靠推測。對當事人來說,無法理解母親行為、因此感到痛苦,實屬正常反應。她能夠向同事傾訴、願意尋找答案,已是踏出自我療癒的一步,值得肯定。
建立新關係母親仍內疚
當事人覺得母親未能放下離婚,但女兒一談媽媽便情緒激動,是否反映她有心理困擾?而母親有時又對女兒表現友善?
胡澔林表示,母親若未處理好離婚帶來的傷痛,即使建立新關係,也可能仍活在內疚、自責或對前段關係的怨懟中。這些未解的情緒若未外顯地表達,便容易無意識地投射到孩子身上。至於女兒講起媽媽就落淚,反映情緒反應強烈而未能調節,若已影響她的日常生活、人際關係或自我價值感,建議盡快尋求心理支援。
書籍與網上資源有幫助
那當事人該如何找到情緒的出路?
胡澔林指出面對原生家庭帶來的情緒困擾,自助書籍與網上資源能提供初步認識,但若困擾長期存在,最好還是尋求心理輔導協助。透過專業對談,她可以安全地探索童年經驗對她的影響,重建情緒表達與人際界線的能力。
搬離也不表示經已放下
當事人考慮應搬離家中,無需再面對和母親同住的壓力,是否可以解決問題?
胡澔林表示搬離是否能解決問題,要視乎實際狀況。對部分人而言,物理上的距離有助減少衝突與壓力,但若情緒連結仍然困擾,內心創傷未處理好,即使搬離,也未必真正「放下」。在決定之前,建議與心理專業人士探討具體情況與內在需求。
家庭破裂形成關係恐懼
當事人因父母問題而對拍拖感到恐懼,該如何解開心魔?
胡澔林認為原生家庭的破裂常會對孩子形成「關係恐懼」,她可能害怕親密後的分離、或擔心重演父母的失敗模式。這些恐懼反映了她對愛情的理解仍受童年經驗影響,專業介入可從認知(想法)、情緒與行為三方面協助她:一是重建她對愛情、信任與自我價值的認識、二是理解和修復她在人際關係中的情緒界線、三是培養更安全與成熟的依附關係模式。
人出世無得選擇怎樣的父母、但可以憑自己力量改變生活,活出快樂人生。

(點新聞特約記者陳惠芳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