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護公平拒投機 「本地生」新規合理且必要

文/吳迪

今天(7月31日),香港特區政府公布了一項牽動教育生態的政策修訂:自2028/29學年起,通過「高才通」等人才計劃來港人士的受養子女,須居港滿兩年方可申請政府資助專上課程學額。筆者認為,今次修訂是對本地學生權益和本港教育未來負責任的做法。

實際上,新政直擊的是頗受關注的港版「考試移民」現象:個別家庭通過人才簽證取得受養人身份,子女無需實際在港就讀,僅憑短期補習等方式即以「本地生」身份,爭取每年1.5萬個資助學士學額。近年,通過該方式報讀香港高等院校的人數呈倍數增長之勢。

在此背景下,特區政府重新定義「本地生」,核心邏輯在於平衡教育公平與人才吸引力。一方面,各大港校國際排名連年提升,對非本地生吸引力再增,非本地生配額已從20%擴至40%,減弱了與本地生的競爭關係。另一方面,本地教育體系面臨生源危機,2025年首5個月香港出生率創歷史新低,中小學收生規模持續萎縮。新規定引導人才家庭扎根香港,緩解中小學收生壓力,長遠有助本地優質生源和師資可持續發展。

細看新規定,其合理性可體現在三方面。首先,公共資源分配需保證社會穩定、弱化利益衝突,與內地整治「高考移民」、英國要求永久居民居住滿3年享「本地生」學費等外地做法類似。其次,兩年居港期可為青少年提供文化適應緩衝,減少因水土不服引致的學業中斷。再者,政策設置兩年過渡期——2027/28學年入學者僅需居港一年,2028/29學年起全面實施兩年要求,為家庭預留規劃時間。

對於真正有意來港發展的家庭,特區政府展現了包容態度:持有全職工作簽證或各項人才入境計劃者,其子女達到政府所規定的要求即可按資助學額的學費標準繳納學費;跨境學童若在港全日制就讀且取得學籍滿一定期限,也符合資助資格。

有輿論指出,新政既保障了本地納稅人權益,也維護了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競爭力。總括而言,今次修訂不是拒絕人才,而是拒絕投機。公共資源分配若能進一步回歸公平,無疑有利教育生態更趨健康。在守護教育公平與保持開放包容之間,香港正探索出一條更可持續的發展路徑。

(作者為香港大學研究生會前會長)

相關報道:

高才子女申大學資助學額門檻收緊 最新修訂/居港規定/過渡安排一文睇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護公平拒投機 「本地生」新規合理且必要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