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俄羅斯遠東地區堪察加半島7月30日發生8.8級地震,引發日本多地面臨海嘯,日本首相石破茂警告民眾不要離開避難地點,並指出或發生第二、三次海嘯。

日本海嘯浪高預警3米 僅為311大地震十二分之一
地震消息發布後,日本社會各界立即進入緊急災難預警模式。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3·11大地震」達到9.0級,給許多日本人留下陰影。當年那場地震引發的海嘯高度最高達40米,而此次日本氣象廳預測的最大浪高為3米。
從破壞力來看,3米海嘯已是能造成重大災害的臨界值。2010年智利8.8級地震引發的海嘯浪高僅2.74米,卻造成至少500人死亡。而「3·11大地震」引發的巨大海嘯則導致日本超1.9萬人喪生,宮城縣的死亡人數為10569人,僅宮城縣一個縣就佔了全國死亡人數的50%以上。 此外,仍有1215名失蹤人員,其搜索工作仍在繼續。
日本列島位於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和北美板塊的交匯處。全球約20%的6級以上地震發生在日本周邊。日本特殊的地形加劇了海嘯風險。與智利等國的陡峭海岸相比,日本太平洋沿岸多為平緩大陸架,使海嘯能量難以分散。2011年海嘯時,部分海灣地形產生「漏斗效應」,將浪高放大數倍。據統計,全球致死千人以上的海嘯災害中,日本佔比超過三分之一。
「海嘯警報」及「大海嘯警報」有何不同?
日本氣象廳依託海嘯預報數據庫,能在地震發生後約3分鐘內,根據地震的規模和位置,快速推算出潛在的海嘯高度,並向全國66個沿海海嘯預報區發布相應警報。

根據預測的海嘯最大高度,警報分為3級:
海嘯警報: 針對預計海嘯高度為1至3米的地區。
海嘯注意警報: 適用於預計海嘯高度在0.2至1米的區域。
大海嘯警報: 當預測海嘯高度超過3米時發布,警示可能發生巨型海嘯。
歷史記錄印證了這套分級系統的必要性:1952年勘察加9.0級地震曾引發北海道釧路地區約3米的海嘯。而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以及2024年1月的能登半島地震,均觀測到超過3米的海嘯,當時就發布了最高級別的「大海嘯警報」。
因此,日本氣象廳依據預測的海嘯最大高度發布這三類警報,並配套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具體如下:

地球開啟「震動模式」了嗎?
今年上半年,全球範圍內6級及以上的地震共發生52次,其中7.0-7.9級地震發生5次,顯示地球地質活動似乎正在加劇。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特聘專家高孟潭曾表示,2000年1月1日以來,全球共發生6級以上強震3723次,平均每年149次,每個季度37次。今年1月1日以來,全球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22次,其實仍然低於近25年的平均水平。高孟潭指出,目前仍難以判定全球地震活動進入活躍期。
(視頻來源:微博)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