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天文台在昨日(29日)上午9時10分發出今年首個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兩小時內,港島東部及新界東部錄得超過100毫米雨量,南丫島更出現每小時逾100毫米的暴雨。儘管有行人路與行車道被淹浸,積水深及腳踝,但自從經歷世紀暴雨後,政府近兩年加緊改善排水工程,同時渠務署迅速調派超過120支緊急應變隊伍巡查及清理淤塞渠道,所有水浸個案於1至2小時內處理完畢,將影響降至最低,獲市民讚賞。
前「浸」之鑒 後「雨」之師

環翠邨地下停車場是傳統水浸黑點,立法會議員梁熙說,「以前通常一水浸就浸好耐,而家1至2小時便可完成清理」,反映政府各部門自2023年9月世紀大暴雨後,所作出一系列改善工程及應變措施有成效。他舉例指,渠務署剛於今年引入大型吸水機械人,繼早前10號風球首次出動,今次亦在黑色暴雨警告中協助泵走環翠邨停車場積水,效能非常顯著。

提及水浸,渠務署回應點新聞查詢時表示,部分地點在暴雨期間易因樹葉、泥沙或雜物堵塞排水口而導致局部水浸,此類問題與系統排洪能力無關。該署已將這些地點列入「容易淤塞地點」名單,並綜合考慮過往水浸頻率及淤塞情況,加強管理。由於相關排水設施可能涉及多個部門管轄,渠務署定期與其他政府單位協調,於雨季前舉行跨部門會議,並展開聯合清理行動,確保排水暢通。
立法會議員林筱魯認為,渠道阻塞多因雜物隨洪水沖至排水口,必須靠快速應變解決。他強調,香港現有排水系統規劃已屬世界前列,雖未達「500年一遇」標準,但具備「200年一遇」的防護能力,配備完善的監測及預警系統,能在洪水發生時迅速調配民政系統跟進疏導。

立法會議員李世榮觀察到,自7月20日十號風球「韋帕」過後,政府與關愛隊均已提前做好準備。不過,他認為水浸成因複雜,未來可透過科技手段加強監測,例如在不同區域加密安裝水位傳感器,強化應急管理培訓。西貢區議員方國珊則指出,市區水浸較往年減輕,但鄉郊如將軍澳村、坑口天后廟、清水灣二灘、上洋村及大環頭村等地仍受影響。她認同,要持續提升排水系統應對極端天氣的能力,又讚揚現時政府部門反應迅速,區議員與關愛隊同心合作,密切監察,共同疏導積水。
黑雨較颱風更難提前預警

而事實上,水浸嚴重程度亦與預警時機密切相關,若能提早發布,政府與市民均可更充分準備。天文台在社交平台指出,昨早的暴雨發展極快,9時前後雨勢驟增,導致需發出黑雨警告。此次強降雨集中於本港東南部,新界西北雨勢相對較小,反映暴雨的隨機性,以現有科技仍難精準預測其出現時間與位置。林筱魯補充,黑雨比颱風更難提前部署,因其突發性高,缺乏清晰路徑預測,故需依賴日常防洪準備。李世榮則建議,應在多風雨季節建立恒常化的水浸防禦機制。
以颱風「韋帕」為例,各區共錄得7宗水浸報告,包括大埔林錦道、龍翔道近牛池灣村等地。為應對風暴潮可能引發的海平面上升,渠務署提前在大埔林村河廣福橋設置臨時充水式擋水壩,並於大埔墟及三門仔新村部署排水泵,最終相關地點未有出現水浸。
「海綿城市」進程如何?
香港年均降雨量達2400毫米,屬亞太區降雨量最高城市之一。渠務署自1989年成立以來,透過「防洪三招」——截流、蓄洪、疏浚,大幅降低暴雨影響。然而,氣候變化加劇導致極端天氣頻生,當局近年引入「海綿城市」理念,強化城市應變能力。「海綿城市」意指城市能如海綿般吸收、儲存、滲透及淨化雨水,並在需要時釋放利用,既能減洪,亦提升生態效益。
目前,香港已建成3個地下蓄洪池,分別位於大坑東、上環及跑馬地。跑馬地蓄洪池容量達6萬立方米,設於跑馬地遊樂場下方,能在暴雨高峰期暫存雨水,待系統負荷減輕後再抽排。此外,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及跑馬地蓄洪計劃均設雨水回收系統,經處理後可用於灌溉、沖廁等用途。部分新建公園亦利用湖泊與草坪低窪地帶緩衝洪水。
未來應做好什麼?對症下藥

方國珊指,就西貢將軍澳區來看,「海綿城市」概念目前主要應用於市區公園,西貢將軍澳鄉郊因地勢不平且幅員廣闊,難以興建蓄洪池,建議以擴闊排水渠等方式增強排洪能力。林筱魯提到,部分低窪地區如西貢將軍澳仍需加強上游截流工程。李世榮建議,需按區域特性逐步完善工程,提升整體防災信心。
渠務署回覆點新聞表示,成立至今已投入315億元,完成逾90項防洪工程,消除127個水浸黑點。目前僅餘4個黑點,包括新田石湖圍、林村谷盆地、漆咸道南及薄扶林村。

現時,全港共有15項主要雨水排放系統工程進行中,包括在觀塘秀雅道、尖沙咀漆咸道南、沙頭角等地興建地下蓄洪池,預計2026至2030年間陸續竣工。此外,土木工程拓展署2021年的沿岸災害研究識別出26個低窪或當風住宅區(如鯉魚門、杏花邨),其中16區已完成改善工程,9區(含鯉魚門)正施工,杏花邨工程則由港鐵公司負責,預計2027年前完成。林筱魯強調,資訊透明至關重要,應讓公眾清楚掌握排水工程進度,並在災害前後及時發布預警及善後資訊。如此,方能令公眾參與到社會監督之中,面對極端災害做到心中有數,「返工」不慌。
(點新聞記者周傾芫報道)
更多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