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醫管局優化白內障手術服務 增6成手術量助患者重見光明

【點新聞報道】面對人口老化及白內障手術需求持續攀升,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大力推行「高流量白內障手術服務模式」,通過優化流程、擴充專屬手術時段及精準篩選病人,手術室每節可進行的手術量提升60%,旨在縮短患者輪候時間,助長者早日重拾清晰視力。

高流量白內障手術服務模式,每節可進行的手術量提升60%。(官方供圖)

白內障手術輪候壓力大 公院最長等逾3年

醫管局質素及安全總監黃立己指出,白內障是常見眼疾,患病機會隨年齡增長而上升。隨着人口老化,白內障手術需求預期持續增加。目前,醫管局每年約有2.5萬至3萬宗白內障新症,且部分以日間個案形式進行。截至今年6月30日,眼科輪候白內障手術的個案達65,944宗,整體輪候時間的第90個百分位數為37個月,即超過3年。

黃立己指出,截至今年6月30日,眼科輪候白內障手術的個案達65,944宗,患者平均要等候3年才能做手術。(點新聞記者攝)

黃立己強調,當前面臨多重挑戰,包括人口老化、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導致手術積壓及醫護人手流失,使得服務需求持續增長;而延遲手術會影響患者視力及生活質量。為此,醫管局計劃通過優化手術流程和手術室使用率、整合排程設立專屬手術時段、推展高流量手術模式至更多醫院等措施應對。

新模式效果顯著 逾600名患者受益

新界東醫院聯網(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統籌、威爾斯親王醫院及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部門主管(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楊樂旼介紹,白內障因年老等原因導致眼睛晶狀體混濁,阻礙光線進入,造成視力下降。常見手術包括切口較小、無需縫合、恢復較快的超聲乳化術,和切口較大、需縫合的白內障囊外摘除術。

高流量白內障服務模式則會篩選合適病人,要求包括85歲以下、無其他複雜疾病、術後無需住院、活動自如、能配合醫療指示且輪候手術超過2年。該模式精選合適病人,採用新設計文件簡化文書,由護士負責術前皮膚消毒,兩組指定護士無縫合作,由經驗豐富的醫生主理,由文書助理準備相關紀錄,患者術前可在家準備,且出院簡單便捷。

高流量白內障手術服務模式。(官方供圖)
高流量白內障手術服務模式。(官方供圖)

該模式運營的初步結果顯示,相比於傳統模式下患者平均留院的342分鐘,在新模式下,患者平均留院時間為134分鐘,時間減少60%。另外,每節手術量從傳統模式的5宗增至8宗,增幅60%。

據悉,高流量白內障手術服務模式於去年12月開設試點運作,今年6月,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白內障手術中心正式成立。截至6月,已有632名患者在該中心接受手術。

患者自述手術流程順暢 術後恢復快

59歲的患者李女士於本月10日完成右眼白內障手術,她自述從2020年開始就感覺到眼睛不舒服,視力模糊,於是前往明愛醫院看眼科,但要排期,李女士等了2年後才見到醫生,得知自己有白內障,需要做手術,且可能要等待4年。近期,李女士被告知有一個特別計劃可以被轉介至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做手術,於是欣然前往。

她表示,做手術前只需要自己在家滴眼藥水,這可以節省許多到醫院後的準備時間。她感嘆沒想到手術過程可以這麼快,醫生和護士都很細心,一開始她還會感到緊張,但是聽到音樂後稍有放鬆。對於手術效果,李女士表示滿意,術後恢復快,第四天就已經能夠看得很清楚。

(點新聞記者陳子萌報道,視頻攝製:任青,鄔茜)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有片)醫管局優化白內障手術服務 增6成手術量助患者重見光明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