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教授回應AI評作業 指有助提供更好意見

港大教授承認有使用ChatGPT協助批改工作,並主動解釋其批改流程。(資料圖片)

【點新聞報道】隨着人工智能於本港學界的教學應用日益普及,關於「適當應用」與「過度依賴」之間的界線,仍然存在着廣泛的討論與思考。香港大學有教授近日被學生質疑使用人工智能生成論文評語,教授其後坦承此事,形容人工智能是其評改作業時的「第二雙眼」,有助提供更完善的意見回饋,但同時強調會在參考人工智能的意見後,判斷是否同意或應否調整內容。就規管教師於評改作業時使用人工智能一事,校方則未有具體回應。

據港大學生媒體《學苑》報道,有港大學生近日懷疑一名港大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於批改論文作業時使用人工智能生成評語,指評語以點列式撰寫、格式統一,且文辭風格與人工智能高度相似。教授事後確認有使用ChatGPT協助批改工作,並主動解釋其批改流程。

該教授指出,收到論文後第一步會先閱讀並決定最終成績,其後會通過線上剽竊檢測工具Turnitin檢查有否抄襲,再於ChatGPT輸入包括課程大綱、評分標準、應有學習成果、研習程度及個人理解等指令,生成所有評語包括最終成績。在生成評語後,教授會自行判斷是否同意並增減內容,雖然最終成績通常維持不變,但亦曾作出數次調整。該教授認為ChatGPT可給予學生更完善及詳備的意見回饋,是其評改作業時的重要輔助工具。

據了解,課程允許學生使用人工智能,但需申報且只可作研究工具支持原創意見,例如搜集資料、檢查文法等,學生不可直接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內容。至於教師使用人工智能批改作業的情況,課程並無明確規定。

港大副校長(教學)施啟正回覆學生時表示,現時未能就此事給予具體回應,但重申大學承諾於所有課程中提供公平的評核方式。而根據港大教務委員會於2023年6月通過就教與學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全面政策,當中鼓勵教學人員把GenAI融入課程評核,制定公平能夠真正評核學生學習表現和成果的機制。

(來源:香港文匯網)

相關閱讀:

港大報告:僱主現時更重視僱員這三項技能

7傑出運動員入讀港大 共享210萬獎學金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港大教授回應AI評作業 指有助提供更好意見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