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點ESG|從司法勝訴到規則重塑:跨性別者公廁權之爭 揭開公共空間平等與包容課題

【點新聞報道】7月23日,在香港,一則有關跨性別者權益的司法判決引發廣泛關注。一位由女變男的跨性別人士,因尚未完成性別重置手術,身份證上仍顯示為女性,在香港現行法例下,即便他的性別認同已改變,卻仍無法進入男性公廁,深感權益受損。出於對條例公平性的質疑,該跨性別人士提起司法覆核,要求拓寬《公廁(行為及舉止)規例》中「男性」及「女性」的定義,以保障跨性別群體合理使用公廁的權利。高等法院法官高浩文於近日頒下判辭,裁定現行條例涉嫌違憲,最終判該跨性別人士勝訴。不過,法官考慮到政策調整的複雜性,將宣告相關條文無效的生效時間押後12個月,以便政府充分構思後續處理方案,同時判令政府承擔訴訟費用。

這一判決不僅為跨越性別的權益帶來助力,更揭示了公共廁所背後隱藏的社會公平與包容議題,促使我們審視公共空間的設計。全球多地的「無性別廁所」或「全性別廁所」實踐,為此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全球實踐:多元化廁所的創新與包容

1.大阪世博會廁所:細節中的創新與包容

2025年大阪世博會的廁所,不僅是滿足基本需求的設施,更是設計師們對未來公共空間的探索與實踐。這些廁所通過具體的設計細節,展現了對社會公平與包容的思考。

整個大阪世博共有45座廁所,每座都各有特點。這種獨特的「廁所多樣性」不僅體現了日本人在廁所設計和配置上的「執念」,更體現了對性別平等議題的關注。例如,大阪世博會場約40%的「全性別廁所」,與SDGs目標10「減少不平等」相呼應。這些全性別廁所採用獨立隔間設計,入口至出口為單向通道,兩側設有30餘個單間,配備衞生用品回收箱及共用洗手台,部分區域還設有男性小便器。這種設計充分考慮了LGBTQ群體的需求,同時有助於緩解女廁排隊難題,讓不同性別、不同身體狀況及不同性取向的人群,都能更自由、平等地使用公共廁所。

大阪世博會場的「全性別廁所」,充分考慮了LGBTQ群體的需求,同時有助於緩解女廁排隊難題,讓不同性別、不同身體狀況及不同性取向的人群,都能更自由、平等地使用公共廁所。(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2.內地實踐:多元化廁所的探索

在內地,公共廁所的設計也在不斷探索多元化和包容性。例如,北京的一些咖啡廳、酒吧等場所,已出現「性別友善廁所」。這些廁所的標識通常是一個褲裝、一個裙裝,以及一個半褲裝半裙裝的輪廓,旨在傳達性別多元的理念。這些「性別友善廁所」多為原有男女共用廁所的改造,或是在只有一間廁所的場所設置,為跨性別人士及其他有特殊需求的人群提供了便利。

北京的一些咖啡廳、酒吧等場所,已出現「性別友善廁所」。(圖片來源:央廣網)

上海則在浦東張家浜濱河綠地內設立了首座「無性別公廁」。該公廁的設立初衷是為了解決男女廁位比例不合理、女廁排隊過長的問題,並通過動態調節廁位使用來提高效率。這座公廁內部設有10個男女通用廁位,包括座廁和蹲廁,同時也配備了男士小便池和家庭衞生間。在設計上,該公廁考慮了隱私和聲音問題,通過增高隔牆和播放音樂等方式進行調節,力求在滿足多元需求的同時,兼顧使用者的舒適度和接受度。

廁格上方有屏幕顯示廁格是否已被佔用。(圖片來源:微博)

3.瑞典經驗:包容性公共空間的先行者

瑞典在性別友善公共空間的建設方面走在前列。在瑞典,許多公共場所,包括學校、商場和政府機構,都設有「性別中立」或「全性別」的更衣室和廁所。這些設施通常採用單間設計,每個隔間都是獨立且私密的,內部配備完整的如廁和洗手設施。這種設計不僅方便了跨性別人士,也為攜帶異性子女的家長、需要陪護的殘疾人或老年人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瑞典的經驗表明,通過合理的空間規劃和設計,公共廁所可以超越傳統的性別二元劃分,真正實現對所有人的包容與尊重。

多方協同發力,回歸廁所本質

破解公共廁所性別困境,需要多方形成治理合力。政府應推動相關標準的完善與執行,明確設計規範並督促整改;企業需平衡商業創意與便民功能,將公共服務屬性置於首位;社會各界可通過監督反饋促進優化,設計師則應在標準框架內融入人文創意。小小的廁所,實則是城市文明的微觀載體。唯有各方協同,才能讓這一公共空間真正服務於公平、包容與可持續的發展目標,讓每個群體都能在日常便利中感受社會進步的溫度。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易點ESG|從司法勝訴到規則重塑:跨性別者公廁權之爭 揭開公共空間平等與包容課題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