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從靜態展示向「活」態傳承 豫港攜手讓甲骨文秀出國際範

【點新聞報道】7月22日20時,最後一批觀眾邁着戀戀不捨的步子離開,「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圓滿落下帷幕。

短短12天,這場由河南和香港聯袂打造的文化盛宴,累計吸引參觀者逾2萬人次,單日最高客流突破3000人次。

回看印有展覽海報的「叮叮車」穿梭在香港街頭,厚重的中原之風,在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留下了獨特記憶。

「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現場,小朋友正在甲骨文百家姓牆中尋找自己的姓氏。

創新表達,喚醒沉睡文字

跨越山海、連接世界,「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穿越千年時空,聯結中原與香江,讓凝固的歷史開始流淌,讓沉睡的文字擁有呼吸。正因如此,前來參觀展覽的人潮絡繹不絕。

「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指導,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香港會員總會、河南日報社、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河南省文物局、安陽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

「中國的漢文字非常了不起,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繫。」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副主任孫兆敏說,舉辦這次展覽,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着力推動文化繁榮興盛的自覺行動,也是主流媒體與有關部門單位攜手探索,把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的生動實踐。

「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上,小朋友正在體驗策展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陳楠的作品《甲骨文宇宙》。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陳楠教授擔綱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他將展覽設計為甲骨文文化展、藝術展、科技展3個部分,帶領觀眾開啟一場跨越3000多年的漢字時空之旅。「通過展陳設計,用親民的方式傳遞嚴肅的學術,讓凝固的歷史開始流淌,沉睡的文字有了呼吸。」陳楠說。

在「溯源·見證」文化展區域,經由甲骨文摹刻技藝還原的5件卜辭甲骨上,斑駁的紋路再現了商代占卜的歷史記載。60餘個河南日報「了不起的甲骨文」專題版面,將古老文字轉化為一個個鮮活的文化故事。百家姓與十二生肖等板塊也吸引眾多觀眾駐足,人們在甲骨文百家姓牆前找尋自己的姓氏,感受血脈深處的文化根源。

「活化·煥新」藝術展區則全景式呈現陳楠教授26年深耕古文字現代設計轉譯與文化傳播的成果。甲骨文以平面設計、符號表情、視頻動畫等形式,與現代生活緊密聯結。

「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現場,XR大電影受到小朋友的歡迎。
「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現場,觀眾正在體驗XR電影。

「穿越·對話」科技展無疑是此次展覽的熱門打卡點。全國首部由省級報業集團打造的XR沉浸式電影《了不起的甲骨文·王子的榮耀》首映。觀眾戴上智能眼鏡,便置身3000多年前的大邑商,對話古老文明。

「字存則史存」,一位香港市民在體驗過程中,不自覺地讀出畫面上的文字,「看到這裏,我的眼淚差點掉下來。」她說。亞太文化創意產業總會理事葉青山在參觀展覽後感慨地說:「展覽成功構建了『學術深度+大眾表達』的雙向通道,充分滿足了不同受眾群體的觀展需求。」

以文化人,點亮傳承燈火

河南日報社社長劉雅鳴在開幕當天談道,期待香港同胞尤其是廣大青少年朋友,通過甲骨文讀懂中華文明的「童年密碼」,在「見字如面」中增進文化認同、情感共鳴,共同守護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12天的展期中,正如劉雅鳴所期待的,有六成以上的觀眾是青少年兒童。他們成為這場文化盛宴中最富活力的參與者。

看到「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的預告,香港市民肖娟第一時間帶着兒子任辰瑞來到現場。肖娟有3個孩子,她時常帶孩子逛博物館、學習傳統文化。她說:「文化是『根』,文化是『魂』,『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覽讓孩子實地接觸到古老的漢字,讓他們更直觀生動地認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

「百家姓與十二生肖」展區,總能看到觀看展覽的中小學生,在作品前一筆一畫地臨摹那些古老文字。「你看這個字,像不像一隻張着嘴的老虎?原來我們現在寫的字,3000多年前是這樣的,太神奇了!」一名小觀眾指着「虎」字甲骨文說。

小朋友表演甲骨文廣播體操。

7月19日,展覽現場迎來香港小學生的甲骨文廣播體操展演。孩子們身着甲骨文元素服裝,用肢體演繹「卯」「走」「射」等甲骨文字,將古老文字的靈動展現得淋漓盡致。展演後,他們與這套體操的主創人視頻連線,進一步了解創作故事,不少孩子表示通過體操和展覽更直觀地感受到了漢字之美。據悉,該體操已在多地推廣,未來還計劃讓更多香港學生學習,並將展覽引入高校巡展,讓甲骨文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持續生根發芽。

各方讚譽,掀起甲骨風潮

隨着維多利亞港溫潤的海風,展覽引發的甲骨風潮升騰在香江之畔。展覽啟幕當日,香港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女士在現場深度體驗了1個多小時,後來還在社交平台推介「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覽。

「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現場,觀眾正在欣賞策展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陳楠設計的甲骨文系列作品。
「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帶來了眾多新穎的甲骨文文創。
「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現場。

展覽期間,每天一開館,觀眾紛至沓來。據記者觀察,觀眾在館內的觀賞時間普遍較同類展覽長,大多在1個小時左右,「回頭率」也較高。不少觀眾或為觀看XR沉浸式電影,或為深度領略甲骨文魅力,或為體驗新穎的文創產品,第兩次、三次來到現場。

展覽的舉辦吸引來眾多公眾人物。香港作家潘金英觀展後,激動地用「ICAC」(香港廉政公署簡稱)這句具有香港特色的表述來點讚展覽。她將展覽特點總結為Interative(互動性)、Creative(創意性)、Artistic &Activity(藝術性與活潑性)和「Continuity(傳承性),呼籲更多人走近甲骨文,感受中華文化延續千年的魅力。

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主席伍德基評價,「展覽為香港青少年了解中華文化提供了生動教材」。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香港會員總會常務副會長余昭科說,展覽以宏大的規模、精心的策展、創新的展示方式,成為近年來香港文化場館中難得一見的高品質文化盛宴。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教授黃天樹認為,該展「可走向世界,展現甲骨文的象形之美和深厚歷史」。

「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現場,甲骨文百家姓牆引起許多觀眾的共鳴。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香港會員總會會長馬逢國更是連用3個「了不起」形容這次展覽:「甲骨文了不起,河南了不起,這個展覽也非常了不起!它讓甲骨文從典籍裏、從博物館裏走出來,從『冷門絕學』走進大眾生活,從『天書』變成了『國潮』。」

觀眾留言簿上,寫滿了500多條觀眾的觀展感言,見證着香港市民特別是香港年輕人,對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和認同。

尋溯傳承,賡續中華文脈

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日報、瞭望、鳳凰衛視、香港電台、中通社、大眾新聞等逾200家媒體在重要版面、黃金時段、顯著位置關注報道,《大公報》《文匯報》連續推出整版專題聚焦,社交平台熱度持續攀升,百萬網友互動打卡,相關話題在新媒體平台總曝光量突破2.1億次……當承載着3000多年文明密碼的甲骨文穿越時空,以創新姿態亮相香江,不僅激活了內地與香港的人文血脈,更以可觸可感的文明印記,深化了文明認同,刷新了「行走河南·讀懂河南」的品牌形象。

正如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兼大公報社長、香港文匯報社長李大宏所說,「在今天這個萬物皆媒的時代,河南日報社聯合多家單位共同舉辦『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開創性地構建了傳統文化創新傳播的新範式。」

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王向傑認為,「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和系列報道全方位展示了甲骨文的魅力,為探索發掘、活化利用、展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新模式。「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化豫港交流合作,同時也將藉助『了不起的甲骨文』IP,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到河南實地探訪。」

閉幕當日,大雨如注卻難擋文化熱情。河南青年藝術家周玲玲與兩位同學冒雨前來,在最後一刻與甲骨文相遇。「還好我們來了,可惜只有1小時。」臨回去時,她們說,「但這一個小時穿越時空的對話,值得我們冒雨奔赴」。

「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現場。
「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現場。
「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現場。

這場由豫港兩地精心培育的「文化+科技」盛宴,不僅讓甲骨文從學術殿堂走向大眾生活,更以創新形式激活傳統文化基因,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探索出新的路徑。文化傳承的盛宴永不落幕,文明交流的故事仍在繼續……

(彭彬、王崗飛/文 張健、鄭廣偉/圖)

相關閱讀:

(有片)甲骨文香江之約:讓更多的孩子愛上中華文化

(有片)甲骨文在香港「舞」起來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有片)從靜態展示向「活」態傳承 豫港攜手讓甲骨文秀出國際範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