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傳播學|帶回一個和出發前不一樣的中國

文/王妮娜

朋友帶着北歐出生的兩個孩子在這個暑期第一次來看傳說中的中國。從涼爽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到炎熱的亞熱帶,孩子們不僅要適應溫度給身體帶來的各種變化,旅途中如何包容、理解不同的文化和生活習慣,也是他們的成長課堂。中國通過提供簽證便利等多元化措施吸引境外遊客到訪,無疑將促進不同文化交流,其意義已經超越讓世界了解中國,對於許多西方家庭來說,中國之行為他們提供了關於尊重、包容、多元的生動場景,成為青少年終身受益的文化之旅。

旅行,從來都不是只有詩和遠方。除了沿途風景帶來的美妙體驗,來華旅行的境外遊客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調整時差、水土不服導致的身體不適;消化生活習慣與風俗文化的巨大差異,以及一家人朝夕相處時因空間狹小和節奏不同產生的摩擦。其實這些不那麼美好的片段,才是旅行中最真實的存在。

第一次來華的旅客,出發時關於中國的印象主要來自傳媒報道、朋友或者家人描述。來到中國,他們發現細節到飲水的溫度都關乎文化碰撞。朋友的孩子來華第一天就鬧肚子。午飯時,筆者見到她一邊捂着肚子、一邊大口喝冰水,於是建議:喝點熱水吧,養胃。不想被朋友制止。她說在挪威,一年四季哪怕是冰天雪地喝的都是凍飲。她生孩子住院期間,一邊生娃,一邊喝冰水——這在有坐月子習慣的中國媽媽看來簡直是自殺式分娩。但於他們而言,這是生活方式。同樣,第一次來中國的孩子們很難理解為什麽這個國家的人高溫天還喝熱水。但隨着在中國旅行的時間增加,觀察到的風土人情越來越多,孩子們從不解到慢慢接受,原來中國人講究熱水養生,從小到大,無論酷暑寒冬,熱水熱茶是生活中的剛需,甚至還是治病良藥。更重要的是,孩子們明白了原來世界不是自己最初看到的那一種樣子,而且它也不會圍着一個人的舒適圈運轉。

給孩子們帶來衝擊較大的還有公共廁所。在他們成長環境裏,廁所是乾淨、私密、有廁紙、有洗手液的現代空間。在大西北旅行的路上,他們第一次接觸到蹲厠,不理解為什麼要蹲着?其實中國人到了西方國家,同樣會對坐廁感到不適,這種為什麼不是我習慣的樣子,本質上反映的是對陌生環境的抵觸。旅行讓他們學會去面對、去適應、去理解,哪怕只是以自己不習慣的姿勢上一次廁所。

對大人來說,真正的挑戰不只是安排好行程、解決好吃住行,更在於如何幫助孩子穩定情緒、學會適應,引導他們以平等、開放的心態去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中的差異,而非用對錯或好壞的二元視角去評判世界。這個世界原本就是一個共同體,沒有唯一標準的生活方式,只有多樣的存在。

旅行的疲勞、陌生環境和生活習慣差異帶來的不適、飲食文化的衝突……這一切,都像一道道需要去跨越的小溝壑。大人不僅要自己跨過去,還要耐心引導,一起走過去。這不僅是一次旅程更是一堂生動的人生課程,是教會孩子什麼叫理解、適應和尊重的良好機會。真正深刻的旅行,從來不只是走了多遠的路,看了多少風景,而是你是否以同理和包容心對這個世界和自己加深了認識。祝福所有正在中國旅行的境外遊客,在旅途結束時帶回一個出發前不一樣的中國。

相關閱讀:

生活中的傳播學|「好客之道」要快補支付體驗短板

增至55國!中國240小時過境免簽國家一文睇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生活中的傳播學|帶回一個和出發前不一樣的中國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