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韋帕」襲港 香港成功應對留下這些經驗

【點新聞報道】颱風「韋帕」直撲香港,天文台昨日(20日)上午9時20分懸掛十號風球,這是今年首個十號風球,亦是繼2023年颱風「蘇拉」後再次懸掛最高級別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然而與過往強颱風相比,「韋帕」對本港的破壞大幅減輕,全港僅錄得7宗水浸報告、700餘宗塌樹,且無嚴重傷亡事故。這場險而不亂的颱風考驗背後,是特區政府整合跨部門資源、運用科技防災與社區動員共同努力的結果。

今次颱風襲港,長洲是最當風之地。(受訪者供圖)

水浸情況明顯改善 鯉魚門居民讚超哥做得好

「超哥一流,做得好!」在鯉魚門居住了63年的老街坊羅女士稱讚道。一直以來,鯉魚門都是全港嚴重的水浸黑點之一,以往每逢颱風或暴雨,鯉魚門都有很大機會成為重災區之一。「韋帕」今次依然給鯉魚門帶來了強勁的雨水和風力,但鯉魚門出乎意料地未見水浸。

羅女士對點新聞記者表示,十號風球下沒有水浸入,政府做得很好。作為鯉魚門的老街坊,她提到,往年每逢遇到十號風球,「水浸得不得了,浸到膝蓋」,三號風球就已浸得很厲害了,而這次並沒有,地方很乾爽,老人家進出也方便。

根據有關數據顯示,今次「韋帕」襲港,出現水浸的時間點比以往更晚,且報告數量更少。渠務署於20日下午4時左右才開始接到水浸報告,截至當天下午8時,渠務署確認7宗水浸個案,分別位於大埔林錦道、龍翔道近龍翔中心、龍翔道近牛池灣村、黃大仙大磡道、西貢清水灣道、黃大仙竹園道及油塘高超道。與此同時,上述水浸事件已快速完成處理。

除水浸情況外,截至20日下午8時,政府1823電話中心及消防處分別收到286宗及425宗塌樹報告;而相較之下,2018年的十號風球「山竹」吹襲期間,有超過6萬宗的塌樹報告,數目為有紀錄以來最多。此次「韋帕」襲港,為盡快清理影響行車道及行人路的塌樹,路政署在天文台改發三號強風信號前就已經啟動巡查全港行車道路,在有需要時立即清理道路上的塌樹。

關愛隊不畏風雨播熱心求助街坊手寫感謝信

在風暴之下,有關愛隊成員及義工不畏風雨,清理路面積物,熱心幫助在颱風中碰到困難的市民。油塘迴旋處發生水浸後,兩名關愛隊成員徒手清理堆積的垃圾,快速解決水浸問題;黃大仙區關愛隊組織應急小隊帶備鋸樹工具清除部分危險樹幹;黃大仙翠竹及鵬程關愛隊安排義工協助家中遭水浸的長者;黃大仙龍趣關愛隊為獨居婆婆清理被吹爛在家中的玻璃碎片。

黃大仙區各小隊關愛隊成員及義工全力參與復常工作。(受訪者供圖)

大埔區關愛隊接獲市民求助,指其年邁及行動不便的母親居住的大埔居所房間窗戶飛脫,跌到街上,另外兩扇窗亦無法關上。關愛隊成員及當區議員隨即跟進,帶齊工具前往單位,解決住戶的困難。事後,求助街坊親筆寫上感謝信,感謝關愛隊「及時伸出援手,不僅迅速協助處理現場,更以專業與熱心化解了我們的焦慮」,並表示深刻感受到了關愛隊發揮「守望相助,互助互愛」的溫暖精神。

事後,求助街坊親筆寫上感謝信。(民青局)
楊諾軒表示,是次應對颱風「韋帕」的成效很高,政府相關部門行動迅速。(楊諾軒fb)

黃大仙區議員楊諾軒表示,是次應對颱風「韋帕」的成效很高,政府相關部門行動迅速,區議員和關愛隊在應對上保持了充分的合作和緊密溝通,發揮了積極作用。

姚銘介紹,關愛隊的隊員大多是來自社區內的居民。(點新聞圖片)

北區區議員姚銘介紹,關愛隊的隊員大多是來自社區內的居民,所以一旦發生任何事,關愛隊及議員的通訊群組裏就會在第一時間知道,便可立即向有關政府部門反映,無論是水浸還是一些大樹倒下的情況。

鄧家彪呼籲,市民勿以身犯險出街或追風。(點新聞圖片)

此外,立法會議員鄧家彪亦指出,蒲台島的假報案事件,在颱風天報假案會影響大量救援人力及物力,該情況需進行譴責,市民也勿以身犯險出街或追風。他還對在災情期間堅守崗位的人表示敬意,包括公職人員、急症室的醫生護士、關愛隊及義工等,他們應得到嘉獎。

政府「超前部署」跨部門協同作戰 高新科技加持

此次成功應對「韋帕」的關鍵之一,還有政務司司長陳國基的「超前部署」理念貫穿全程,早在18日「韋帕」距港800公里時,陳國基就主持了跨部門督導委員會,統籌多個政策局及部門部署;19日晚上10時,保安局轄下的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提早投入運作,統籌各部門應變部署,以保障市民安全為首要任務。當時,渠務署合共最多180隊緊急應變隊伍已準備就緒,在全港各區進行及時清渠工作。

保安局轄下的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提早投入運作。(陳國基fb)

在防災工作中,人工智能(AI)亦有發揮作用。據悉,為防止鯉魚門水浸,渠務署做了不少準備,包括設置水泵、水閘和臨時行人通道平台。渠務署更在鯉魚門設置「排水機械人」,一旦水浸,可3小時內排走相當於一個標準泳池的水量。

楊永杰表示,此次應對颱風的預警與抗災流程都更加成熟。(點新聞圖片)

相較與同樣是十號風球的2018年「山竹」及2023年「蘇拉」,立法會議員楊永杰表示,此次應對颱風的預警與抗災流程都更加成熟,政府跨部門會議制度化,提前部署防災裝備,確保各區易受影響地帶有針對性措施;基礎設施也有顯著提升,河道與道路清理的加強直接降低了水浸發生率。長遠來說各部門不只應急,更普及了氣候變化和項目工程的長遠應對,如推動清潔能源、鼓勵電動車發展,加快建設蓄洪池,減少路面的水浸情況出現。

張偉楠建議,立法強制私人物業定期進行防風安全檢查。(點新聞資料圖)

而面對下一場風暴,南區區議員張偉楠給出建議,在立法方面可持續推動,強制私人物業定期進行防風安全檢查;善用科技,擴大無人機巡查範圍,實時識別高危建築;亦可與大灣區城市共享風暴路徑數據,提升跨境災害響應能力。

(點新聞記者陳子萌報道)

相關閱讀:

(有片)迎戰暴風雨 他們出動了

迎戰暴風雨 香港挺得住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專題|「韋帕」襲港 香港成功應對留下這些經驗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