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點ESG|杭州「臭水門」警示:潔淨水—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

【點新聞報道】7月中旬,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仁和、良渚街道的30萬居民遭遇了一場突發的「飲水危機」。家中自來水散發出類似「死老鼠味」或「化糞池味」的異味,部分居民因接觸異味自來水出現腹瀉、皮膚瘙癢等不適症狀,健康恐慌迅速蔓延。

這場危機的背後,是水源地早已亮起的紅燈。根據余杭區政府公布的《2025年6月余杭區水源水水質情況》,當地主要飲用水源苕溪永勝取水口的糞大腸菌群指標,在數月內呈現驚人飆升:3月顯示「未檢出」,4月為10個/L,5月暴增至7300個/L(環比漲幅730倍),6月更是達到16000個/L。這個數字不僅遠超Ⅲ類水質標準限值(10000個/L),更突破了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的最低標準。作為糞便污染的明確指示指標,這一數據直指水源地或存在嚴重糞便污染風險。7月19日,杭州市余杭區政府發布公告,稱異味初步歸因於「特定自然氣候下藻類厭氧降解產生的硫醚類物質」。從ESG視角審視,這一事件暴露出多重深層次問題:

在環境(E)層面,苕溪水源地的惡化不僅是指標超標,更是水生態系統的崩潰預警。糞大腸菌群暴增與藻類異常繁殖疊加,揭示水體富營養化與污染防治的全面失控,對水生生物多樣性和流域生態平衡造成不可逆損害;在社會(S)層面,30萬居民的飲水安全權受到直接威脅,健康權益受損引發公眾恐慌。官方信息披露滯後、解釋模糊,以及僅以「每戶減免5噸水費」(相關費用約為15元人民幣)應對的消極態度,導致公眾對治理體系的信任度驟降,成為社會信任裂痕的顯性標誌;在治理(G)層面,水務管理體系的漏洞徹底暴露:5月已出現的730倍超標數據未觸發預警,異味爆發後應急響應遲緩,長期依賴單一水源且缺乏備用水源機制,加之污染源調查與問責機制的缺位,凸顯相關部門風險管理能力的嚴重不足。

杭州「臭水門」敲響的不僅是水質警鐘,更是城市治理透明度的試金石——當15元補償與30萬人的健康焦慮被放在天平兩端,答案早已超出技術範疇,直指政府責任與市民尊嚴。

為何「潔淨的水」會成為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

而這場危機的本質,是對「潔淨的水為何重要」的沉痛提醒——這也正是聯合國將「確保所有人與生俱來都能享有水、衞生設施及其可持續管理的權利(SDG6)列為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的核心邏輯。

從全球視角看,水資源的戰略意義滲透到人類發展的各個維度:健康層面,缺乏清潔水是腹瀉、霍亂等疾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每年奪走數十萬兒童的生命,杭州居民因污染水出現的不適症狀,正是這一風險的微觀縮影;減貧層面,貧困地區的女性往往每天花費數小時尋找水源,錯失教育與就業機會,而穩定的清潔水源供應能直接為家庭創造生產與增收條件;性別平等層面,衞生設施的缺失迫使女性在公開場所面臨尷尬與風險,潔淨的水推進實質是對女性權益的基礎性保障;經濟層面,農業灌溉、工業生產、服務業運營均依賴可持續水資源,水源污染與短缺將直接衝擊產業鏈穩定;生態層面,河流、湖泊等水體是地球生物多樣性的「基因庫」,其破壞將引發連鎖性生態災難。

杭州「臭水門」中「730倍超標」的數字,不只是一個污染指標。它像一面鏡子,照見了水與人類生存、發展的所有關聯——水是生命之源,是健康、減貧、平等、經濟與生態的共同根基。忽視水的重要性,最終付出代價的,必然是人類自身。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易點ESG|杭州「臭水門」警示:潔淨水—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