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覬覦他國內政 關稅鬧劇要錢更要權

文/舒城

2025年7月10日,特朗普暴力拉升巴西關稅至50%,並直指巴西內政——「巴西對自由選舉的陰險攻擊」必須被懲罰,並勒令其停止對前總統博索納羅的「獵巫」審判。這一荒誕行徑暴露了特朗普將關稅作為權力工具而非貿易政策的意圖。而回溯特朗普數十年的言論軌跡,這一轉變早有伏筆:從早期模糊抨擊「他國佔便宜」,到如今將關稅打造為「美國優先」的核心武器,其本質是對全球秩序的一次強權重構。

在2015年參選總統前,特朗普的關稅主張猶如散落的碎片。他更多以地產商視角抱怨「美國是冤大頭」,卻從未形成系統性政策框架,彼時的關稅言論,僅是民粹情緒的附屬品。真正的轉折始於2016年競選,當顧問團隊將關稅包裝為「奪回財富」的利器,特朗普迅速將其納入核心議程,不斷抨擊中國「偷走工作」、「操縱匯率」等。但此時,關稅仍被定義為經濟槓桿、貿易工具:2018年對華加稅時,白宮文件強調「糾正不公平貿易」,稅率設定尚依託所謂「逆差計算公式」。

然而第二任期內,關稅徹底蛻變為政治權力的象徵。所謂「對等關稅」政策的稅率設定已完全脫離經濟邏輯,稅率彷彿隨特朗普心情而起伏,不論是稅率數額還是施行時間都亂七八糟。這種任意性暴露了特朗普的真實意圖:關稅是其個人意志的延伸——正如他在採訪中的比喻:「我像一家重要商店的老闆,價格由我來定。」

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發布致盧拉信函。(截網頁圖)

巴西案例將關稅的「權力工具」本質演繹到極致。特朗普致盧拉的信函中,開篇就指控巴西司法「迫害博索納羅」,甚至要求終止審判,而後輕描淡寫提及「數字貿易壁壘」。這種將他國國內司法程序與貿易政策綁定的行徑,創下美國外交史惡劣先例。更諷刺的是,當巴西副總統阿爾克明指出「美國對巴存在4100億美元順差」時,白宮避而不談,轉而炒作「自由選舉受威脅」——所謂貿易公平,不過是利用美國經濟優勢干涉他國內政的遮羞布,暴露了特朗普妄圖以懲罰性稅率施壓,迫使對方在政治議題上讓步的真實意圖。

從巴西雨林到波斯灣戰場,特朗普的關稅權杖所及之處,盡是盟友離心與秩序崩解。他將漢密爾頓(又譯咸美頓,Alexander Hamilton,編者註)時代的財政工具扭曲為21世紀的「新殖民鞭」,卻忘了歷史的基本定律:強權可以令人屈服,卻無法贏得追隨。野蠻的土匪靠掠奪建國,覬覦、搶奪、坐享其成的處事邏輯何嘗不是一種悲哀的劣根性。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特朗普覬覦他國內政 關稅鬧劇要錢更要權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