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梓淇
第十六屆魯迅青少年文學獎(香港賽區)高中組 二等獎
每個人心底都懷着一顆熾熱又亘古不變的心,那來自於中華民族不斷傳承下去的那血濃命脈,以及思想的寄語。
人心中的航遠志向不亞於一座雄偉的山峰,底下藏着沉默卻又深邃的大海,帶着未知的命運隨波流行。父親一直是位讓人敬畏的老師,依稀記得兒時躺在父親的書房,那裏飄蕩着萬卷書香,讓我感到安心。我看着埋頭於書海的他,頃刻間帶有迷茫,父親的執念是什麼?亦或者說讓他如此堅毅下去的意義是什麼?然而心中的不解悄然從言語間流露出。父親慢步走到床邊,坐在床頭的一角,輕輕拍打着蓋在我身前的棉被,說到:「意義並非在於雙目,而在於體會,等你長大了自然就悟了。」
兒時的我不理解這句話,只當父親的突發奇想,然而記憶就像黑夜裏沉寂的湖泊,被一陣微風擾亂了枝頭,一瞬間落葉飄蕩於平靜的湖面,泛起陣陣漣漪,那些塵封已久的記憶如潮水般湧來,讓我措手不及。那消逝而又重現的疑惑因步入的青春期無法說出口。於是,我只好在學術上不斷探索、追究,父親所說的意義。
有次,我進入父親的書房打算歸還他的圖書,目光卻被他書桌角落一盆蘭花所停滯,那蘭花生得極漂亮,可見父親將它養護得極好。那盆花旁邊還有父親的日記,泛黃的紙張和破舊的書封像是在訴說多年來歷盡的滄桑,日記裏面是父親教授一任又一任的學生,他記錄了每位學生的成長,如今由這本日記見證了時光流逝的痕跡,而當我翻到最後一頁,父親的字跡已然些許飄忽,而那些文字卻滿是我心中的答案。
父親畢生追逐、尋找那些被歲月沖逝的痕迹,在這漫長的季節中,他始終不忘初心,那是源自於中華民族對國家的認同與信仰的魂魄,雖無形,但其壯麗的精神一直陪伴父親多年。他希望以畢生所學、所感、所會來填補他那心中代表民族不可被遺忘與殘缺的疆土,那裏是一簇簇野花盛放之地,是巒山綿延屹立一方之地,亦是發揚我中華子民興榮國家的精神領域。到屆時,我將等待初冬的朝陽灑落在山坡上,為山的邊緣鍍上一層淺金;白鷺高飛與海平面之上,是自由與不羈的象徵;蔚藍的天空倒影在湖水上,為大自然添得一筆色彩。漸漸地,它勾勒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具體了民族屹立不倒的靈魂,它長青亦長榮。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