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馮沛賢
本港職安問題仍然突出,即使2023年立法會通過修例提升違反職安健條例最高罰則,但工業意外的數字不跌反升,致命事故未見遏止。根據勞工處2024年首三季職業安全及健康統計數字顯示,本港職業意外傷亡個案有21,634宗,其中169宗為死亡個案,當中發生了14宗致命工業意外,建造業共計有7宗。推算2024年的全年數字,保守估計已超過2023年全年21,937宗。另外,根據工聯職安健協會統計,2024年各行業至少發生30宗致命工業意外,亦較2024年24宗多。
早前工聯會向特首遞交2025年施政報告期望,重點之一就是要提升職業安全,包括在招標時要求承建商增加及強化在職安項目上的資源投入及措施,例如增加在工地安全設計、職安健宣傳推廣、工地安全監控計劃等的資金投入比例。另一方面,應改變「價低者得」現象,將職安項目列入招標準則當中,包括統計過往承建商所犯的嚴重職安意外、過往在職安上投入的往績等,確保承建商的安全意識。同時,考慮引入建築設計及管理規例(CDM)的制度,在工程規劃及設計時已開始要引入職安健元素,包括設計時必須考慮預留空間得以進行安全維修及施工時的工作環境安全等,並釐清工程中各方責任,包括發展商、承建商、設計人員、管理人員、工作人員等每一級均需對安全負上相應的責任,從源頭上做好職業安全健康的工作。
與此同時,工聯會亦建議政府設立「職業安全健康保障局」,成立中央職業保險補償基金制度,設立涵蓋所有工作人士的工作保險,解決新就業形態、高危行業、部分自僱人士購買勞工保險困雞、保費高的問題。並且,應在職安健政策上加入「職業復康」及「復康後再就業」元素,改善現時過於集中以補償為主的工傷及職業病機制,為受傷工友提供心理輔導和支援,以幫助解決面對工傷後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問題和壓力。管制發牌制度方面,加強規管公司管理人員,確保安全管理制度能在工地上有效執行,要求有一群具備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專業資格及工作道德操守的管理人員,是日後發牌的必要條件之一。發展局應審視註冊建築公司管理人員過往安全工作紀錄,對屢犯者拒絕發牌。
總括而言,社會應加強整體香港市民的職安健意識,不論何種職業及層級,應認識和重視職業安全健康的問題,才能使香港的職安健有根本上的改善。
(作者為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新界西)總工會副理事長,屯門區議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