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我是在山東艦航母編隊抵港前14小時接到「需要直播山東艦抵港」的工作通知。坦白說,作為一個非軍事迷,我在收到通知的第一時間便立即着手查閱相關資料,包括山東艦的詳細信息、多年前遼寧艦訪港的紀錄,以及航母甲板上展示的各種各樣的武器裝備,還有航母編隊中的導彈驅逐艦和護衛艦等資料。

其實在此之前,《點新聞》經常圍繞香港的重要節慶和活動節點,如國慶煙花、香港書展、萬聖節等,做過直播連線報道。此次不同的是,我需要將直播時的口播稿預先發到工作群審核。這一點足以體現大家對「山東艦訪港」的特別重視。除了事件本身的重要性,更因為涉及國防背景,所有關鍵信息必須準確無誤。這既是對軍工領域的尊重,也是對香港市民的負責。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為這次「山東艦訪港」直播進行了全方位部署,設置了多個拍攝點位,確保從不同角度完整記錄這一歷史性時刻。7月3日的直播中,分別設置了四個拍攝點:新海怡廣場對開平台可近距離捕捉艦艇入港的場面;位於田灣公司頂樓天台提供漁船與軍艦的融合視角;摩星嶺佔據制高點,一覽無餘地展現整個維港風貌;堅尼地城海濱則以獨特的平視角度呈現艦隊的威武雄姿。而在7月7日的山東艦離港直播中,則進一步優化了拍攝方案:包船拍攝的海上現場讓觀眾彷彿置身艦隊之中;昂船洲現場記錄隨行艦離港細節;摩星嶺青年宿舍再次發揮其俯瞰優勢;尖沙咀觀景平台則提供了經典的維港視角。7月3日我負責堅尼地城海旁視角,7月7日我負責摩星嶺方位。
更讓我欽佩的是同事們的付出。兩天的直播稿都是在深夜裏修改完成後,然後我對稿件進行快速記憶,最後對着鏡頭進行準確報道。當畫面切換到軍艦和海面時,需要即時解說。同事們睡得晚,起得早,有的同事當日凌晨5時30分就抵達山頂拍攝現場準備。他們或在山頂取景,或提前進行海面直播,最後一天包船追艦時,還要承受意料之外的暈船反應,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在後續採訪現場市民時,我發現許多市民和我們一樣早早到場,其中就包括這兩天通過大公文匯全媒體、《點新聞》報道而全網爆紅的「新來港人士」阿兵。他在凌晨就攀爬山頂,在山東艦抵港的第一時間揮舞國旗,被點新聞記者拍下,隨後紅遍全網。之後,這張照片經多家媒體轉發之後,我們最終找到了這位「新港人」,並為他爭取到了一張極其珍貴的山東艦門票。在離港直播結束的時候,我特別提到了這個故事,特別是當回憶起阿兵在艦上說的那句「我現在代表全國的網友站在這艘航母的甲板上」時,雖然我沒能登艦,但這份榮譽感與有榮焉,令我有些哽咽。
記者近日在街頭採訪時還了解到,許多市民在得知獲得登艦機會之後,興奮得連日難以入眠,更有市民特意調整行程趕回香港。這都是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事。大家的熱情證明香港同胞對國防建設的關注,是持久而真摯的,不會隨着山東艦的離開而消退。
這次報道對自我的一個突破是,在沒有提詞器的戶外環境裏,我完整地報道出了所有軍艦弦號、機型名稱、性能優勢等信息。開播之前我其實並不確定自己能做到,只能盡量平復緊張情緒。直播時偶有停頓,網友們表現出包容,互動的熱度遠超以往,滿屏都是對國安家好的美好期盼。這次報道讓我發現:大事發生時,市民們越來越習慣關注《點新聞》。
我在直播中特別強調了山東艦來港和離港日期的特殊意義:來港時間臨近「七一」回歸,與山東艦的弦號數字「17」相呼應;離港日期7月7日恰逢「七七事變」88周年。與28年前的香港回歸和88年前的國難相比,今日的軍事實力令人感慨萬千。一百多年前鴉片戰爭期間,西方列強憑借堅船利炮欺辱中國;如今祖國自主研發的航母停泊維港,展現出震懾全球的強大軍事力量。我們的祖國這一路走來,太不容易了!
這次山東艦訪港生動詮釋了「實物教育勝於千言萬語」的真諦,對於香港社會,特別是年輕一代而言,是一次推動國民教育和深化國民身份認同的具有深遠意義的事件。
香港市民望着艦島感慨,世界這麼亂,我們卻能安穩過好日子,多虧有它們護着。這就是對國家實力最樸素的認知,也是對「背靠祖國」最真切的體悟。
(點新聞記者周傾芫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