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如今,全球大型城市皆面臨垃圾圍城問題,香港也不例外。垃圾是否只能是廢物?垃圾能否被再利用?是所有能源公司可持續發展必然面對的議題,香港中華煤氣公司亦有自己的探索。
堆填區沼氣變身燃氣
將軍澳新界東南堆填區是香港三大策略性堆填區之一,每日接納着從各處運來的建築廢物。而在堆填區旁,煤氣公司的淨化設備正悄然運作。煤氣公司燃氣生產總監伍杏偉告訴點新聞,「這個淨化系統其實是收集了垃圾填埋區的沼氣,用來轉化為燃氣。」原來,廢物棄置堆填區後經細菌分解產生沼氣,其中45%-60%為甲烷。為化害為利,煤氣公司1999年便在船灣興建沼氣淨化廠;2007年及2017年又相繼啟動新界東北和將軍澳堆填區的沼氣應用項目。如今,將軍澳的沼氣經加壓、脫硫、深冷淨化等五個環節,最終轉化為合成天然氣。伍杏偉表示:「出廠之後的氣體經12公里的管道送到西貢的調壓站,經過調壓站之後,就將這些合成天然氣直接按照特定比例輸送到煤氣管網,供應給一般市民作為煤氣使用。」
這個處理裝置的設計能力為每小時可處理8000立方米沼氣。類似的沼氣處理設施在香港共有四個,其中三個歸煤氣公司所有,且全部經過特別研發及定製。以新界東南堆填區的沼氣處理設施為例,其廠房是同類型中亞洲最大的,調壓站的注入裝置規模更是全球第一,減碳效果相當顯著。
廢舊輪胎變身綠色甲醇
在探索零「碳」能源的路上,煤氣公司還關注到了綠色甲醇。傳統甲醇在生產過程中碳排放量高,而如果利用生物質作為原料,則可以大大降低碳排放。煤氣公司找到的生物質原料就是廢舊輪胎。煤氣公司營運總裁、綠色燃料及化工岑文輝解釋道:「廢輪胎裏面最主要就是橡膠成分,橡膠是天然橡膠,天然橡膠是種出來的,種出來的那個『碳』的來源就是植物來源了。」目前,煤氣公司的內蒙古鄂爾多斯廠房利用廢舊輪胎等生產綠色甲醇,應用於遠洋航運燃料。
作為全國首個獲ISCC認證的項目,綠色甲醇相比傳統重油,硫氧化物排放減99%、氮氧化物減80%,「如果用這種以生物質轉化生產甲醇的技術,即便甲醇燃燒後排放,也不再是污染,不會產生溫室氣體。」
其實,國際海事組織2025年批准《IMO淨零框架》,而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發展綠色船燃前景廣闊。「傳統來說,香港是世界重要航運中心,上油或加注的船佔比很大,我們正積極與本地企業合作,讓香港成為綠色燃料加注中心。」岑文輝表示。目前,煤氣公司已在上海、新加坡完成綠色甲醇船燃加注項目,覆蓋亞洲主要港口,鞏固了其在亞洲的領先地位。
廢置食油變身航空燃油
除了將沼氣轉化為煤氣、把廢輪胎製成綠色甲醇,煤氣公司在「變廢為能」領域還有更具突破性的探索——將廢置食油轉化為航空燃油。目前,該公司運用自主專利技術,以廚餘廢棄物為原料生產可持續航空燃料、氫化植物油和纖維素乙醇。2024年,煤氣公司可持續航空燃料產量達到18萬噸,佔全球市場份額約20%。
從沼氣變燃氣,廢輪胎變綠色甲醇,再到廢置食油到航空燃油,煤氣公司正將「變廢為能」的故事,寫成可持續發展的生動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