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全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香港嶺南大學亦加速推動大學教育數碼化,緊貼時代步伐,推出「社會數據科學」主修課程,於傳統社會科學中融入現代分析技術,打破文理界限。該課程已開啟首屆招生,其中,經JUPAS申請的學生只需滿足DSE成績要求,無需面試。嶺大心理學系副教授李立輝表示,我們期待入讀該課程的學生將帶來新思維,為傳統社會科學問題帶來新的解決辦法。
「這門主修是讓學生以社會科學的角度探討社會問題,再用數據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我們希望將新思維帶入傳統社會科學領域中,用人工智能或數據科學,幫助社會學家看到問題的更多面。」李立輝教授以巴士等車為例,探討科技如何改變人的行為。「以往人們會提前前往巴士站等車,因為不知道巴士什麼時候會抵達。但現在人們可以通過手機程式知道巴士什麼時候會抵達站台,便改變了自己的行為。」他表示,將數據科學、人工智能技術與傳統社會科學的交叉點放大研究,就形成了社會數據科學課程。
修讀該課程的學生在第一學年將修讀社會學和數據科學基礎知識,包括經濟學、社會學、數學、統計學和編程等。其中,學生須必修一門生成式人工智能課程,學會利用電腦生成智慧模型,並掌握實施、評判及優化的實用技能。隨着課程逐漸深入,學生將接觸資料探勘(Data Mining)等高階計算機課程,學會在海量數據中挖掘有用資訊。
在第四年,學生需完成畢業論文或項目。一般而言,傳統社會科學的同學會以論文形式探討社會問題或提供解決方案,其研究方法較為限制。比如在收集數據時,許多學生只找數十個朋友填寫問卷。但對於社會數據科學的學生,教授更希望他們能學以致用,如用數據科學的技巧創造研究工具或平台等,分析社會難題。
社會科學範疇廣闊,修讀社會數據課程的學生,也可選修經濟學系、政府及國際事務學系、心理學系及社會政策系等傳統社會科學科目,從單一學科,深入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教授文化背景多元 逾八成學生有海外交流機會
嶺大社會科學院的教授來自不同國家或地區,接受不同文化背景的訓練。李立輝教授介紹,教授們對數據科學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有的用大數據分析社交媒體數據,有的利用機器學習為不同研究個案分類。作為心理學副教授的他,則對利用科技分析大腦思考時的運算過程感興趣。「我期待看見教授和同學之間有趣的互動,新思維很可能就因此誕生。」
教學人員的背景多元化,亦反應了大學對培養學生全球化視野的重視。嶺大現時與全球約50個國家、超過270所高校結盟,為超過8成的本科生提供參加國際交流或短期暑期/冬季課程的機會。
小班教學博雅教育JUPAS學生無需面試
嶺大大部分課堂都以小班形式授課,師生比率為1:15。這種模式有助於學生更容易提問,也讓教師可以深入了解學生需求,促進師生關係。這種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模式,正是嶺大推崇的博雅教育,即強調師生雙向互動教學,旨在全面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及獨立研究能,提供寬闊和充實的學習體驗。因此,社會數據科學本學年招收8名本地學生,無需面試,但如果是經非大學聯招途徑報讀的學生,則設有面試環節。
李立輝教授透露,該課程已展開外地招生,許多對課程感興趣的同學有計算機基礎,甚至可以自己編寫電腦程式。「比起傳統的社會科學,這是一個很好的改變。學生不僅對社會現象或人的行為感興趣,同時對科技也擁有更多了解。」他相信這種改變,將帶動整個課程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找到社會科學與科技的交叉點,運用數據分析等科技方法解決社會科學難題。
獎學金方面,如學生DSE最佳五科成績為22分或以上,則可獲得全額學費獎學金或一次性獎學金。如成績為22分,可獲得一筆一次性2萬的獎學金;如為23-24分,則可申請一次性的免學費獎學金;如考取25分或以上,學生將根據每學年的學業表現,有機會獲得每年的全免學費獎學金。
就業前景
傳統社會科學的學生主要投身非牟利機構、商業機構或政府。李立輝教授認為,社會數據科學的學生擁有數據科學背景,具備在企業擔任分析師、研究員和數據科學家的能力,因此將擁有更廣闊的出路,在就業市場更具競爭力。
入學要求
DSE基本要求:332A+22
分數加權:英文獲2倍加權,數學、數學延伸部分(M1和M2)、資訊及通訊科技獲1.5倍加權
計分標準:Best 5
面試與否:不需要(NON-JUPAS報讀學生需要)
(記者:陳藝/拍攝:華安/剪輯:華安/監製:梁濤)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