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關品方
清華大學以理工科著名,但它同樣有着對中華傳統優良文化拥有深刻認識和研究興趣的校友。清華的校訓是厚德載物,有古樸之風。內地有所謂「滿清產業」的說法,略顯誇張;意思其實是政府部門和產業機構充滿了清華的畢業生。
筆者與珠海結緣已19個年頭。過去7年,認識不少從清華大學畢業後來到珠海發展的清華校友。清華大學珠海校友會在高新區唐家古鎮唐廬舉辦知行讀書會,已經有7年歷史,正副會長分別是宗慶和李梅。會員們大多是政府高官,還有不少企業高管。宗會長畢業後從北京來到珠海創業,是典型的以理工科出身而鍾情於中外文化歷史哲學,每於周末都在唐廬主辦有極高水平的讀書會活動。
讀書會從十多年前已在全國興起成為潮流,不覺間令中國民間隱然有文藝復興的味道。筆者認為一定要親身體驗,才會領悟到全民讀書這種可喜的現象;群眾性的終身學習是中國中產階級的大勢所趨。
唐廬位於珠海唐家灣古鎮,具有厚重的歷史背景,因為清華大學珠海校友會知行讀書會的關係,現正發揮着重要的文化交流作用。唐廬所在的唐家灣古鎮歷史悠久,可追溯至清朝晚期。它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嶺南傳統民居與西方建築元素,反映了近代珠海的發展歷程,尤其在商貿和文化交流方面有重要地位。「一條山房路,半部近代史」,所言不虛。唐廬曾是一個重要的文化交流和商業活動場所,見證了唐家灣當年的繁華。現在唐廬已成為珠海市新社會階層人士聯合會與珠海清華知行讀書會的「實踐交流基地」。這個以知識互動交朋結友為目的的基地,正利用唐家灣的留學文化優勢,促進海內外人才的交流與合作。唐家古鎮內有無數近代歷史的人與事,在古舊建築群內成長和發生。唐廬舉辦各類文化活動,成為傳承和弘揚香山文化、會同文化(會同是唐家灣的一座古村落)以及中國傳統優良文化的重要場所,從易經到養生,從墨學到管弦,再從古樹茶到法國餐,通過多姿多彩的活動,唐廬不僅推動了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也為珠海的中外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貢獻。
筆者曾有文章介紹過民國首任總理唐紹儀(1938年去世)和粵劇作家唐滌生(1959年去世),他們都是唐家灣人。在唐家古鎮,筆者結識了唐紹儀的親孫唐景曇(祖母鄭氏是朝鮮人),英語流利,現已垂垂老矣,在唐家古鎮內的唐紹儀故居獨守家園。過去大半年筆者多次造訪但重門深鎖,主人何往?不敢胡亂臆度。
唐廬有對聯和牌匾,分別由康有為和梁啟超書寫。筆者每於唐家古鎮流連,百年回眸,總不免產生對中國近代歷史的時代更迭、國家從危急存亡到涅槃重生、而興起一番端然充實的史家感慨。
唐廬始建於清朝丁未年(1847年),房主是大清帝國戰功赫赫的名將,被皇帝授權可以使用四爪龍作為宅院裝飾。唐廬最初的主人據說是唐鯤鵬和唐紹瑜父子。他們是清末民初的著名人物,唐廬可能是唐家的私人別苑。唐鯤鵬當年有重要的社會地位和影響,被稱為「金陵巧匠」,曾擔任金陵製造局副督辦。
唐廬大門兩側牌匾和橫幅的題字出自康有為和梁啟超之手。「夢回十里洋場,感受民國風華」;在唐家古鎮的街衢,唐廬是提供最佳場景的首選之一。唐廬兩字由梁啟超親題,註明是甲子五月(1924年,當年他51歲)。對聯是康有為手書:「鵬起天池風九萬,龍遊藝苑字三千」,署名南海康有為,未註明日期。他的書法別樹一格,根本無法假冒。牌匾和對聯的木質完全相同,估計康梁兩人是同一時間為唐廬書寫,紀念他們師徒兩人曾經在唐家古鎮徜徉流連、讀書講學的日子。如果是這樣,當年康有為66歲。
梁啟超(1873-1929年,享年56歲)字卓如,號任公、飲冰室主人,別署「中國之新民」,廣東新會人。他1889年(16歲)在省城廣州應試,高中舉人;少年得志,相當罕有。康梁兩人合作,始於1895年北京的公車上書,繼於1898年協助光緒皇帝(23歲)推行百日維新。康有為較梁啟超年長15歲。梁啟超為人謙遜,終身對康有為執弟子之禮。
梁啟超的書法藝術,初期推崇唐楷,後期專攻魏碑及漢代隸書。他取法北碑的書法理念,深受康有為的影響。梁啟超的對聯書法屬於學者類型,但又與一些以行草見長的學者型書法家不同。他在文史哲方面的成就極高,加上他作為政治改革家的聲名顯赫,掩蓋了他作為書法家的名聲。梁啟超在北碑方面造詣頗高,於隸書創作也有相當成就。要欣賞康梁兩人的書法,唐廬的牌匾和對聯就是活生生的典型例子,來到唐廬是極大的文化享受,一場書法盛宴。
港人近年興起到大灣區旅遊,其實是因為大灣區內不單只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極具吸引力,還有在文化藝術和歷史古蹟方面能夠提供精神食糧和心靈養分。香港特區政府千方百計希望吸引外地遊客來港、鼓勵港人留港消費,似乎需要對市場趨勢有深層次的理解,提出可行的振興方法,才有出路。這並不是三言兩語可以深入分析的話題。香港特區政府最近公布發展旅遊熱點工作組落實推行的項目。期待本文能夠引起高官高管和業界同仁的注意,從文化歷史沉浸式旅遊的角度集思廣益,多想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