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志斌
5月14日,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考察澳門中華總商會並與企業家代表座談,着重強調推動港澳發展、助力強國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在制度上,中央始終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在政策紅利方面,港澳在保留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的前提下,能夠參與和分享內地的廣闊市場和發展機遇,在產業體系、市場開發、基礎設施以及人才儲備方面,港澳有求、祖國必應。而面對當今世界的政治局勢,以科技戰、貿易戰為核心的國際競爭進一步加劇,這就要求港澳在認清形勢、保持定力的同時,也要在變局之中既謀求革新、又堅決鬥爭,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添磚加瓦。故此,夏主任對港澳工商界和企業家提出了四點希望:一是發揚鬥爭精神,團結一致愛國護港、愛國護澳;二是堅定發展信心,扎根港澳繼續做大做強;三是發揮自身優勢,突出重圍擴大開放、擁抱世界;四是面向海外講好港澳故事,旗幟鮮明唱響港澳、唱響中國。
是次座談會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尤其是單邊主義盛行、歐美霸凌行為以及各種反華勢力的挑釁使得當下的國際格局深陷「新冷戰」的泥沼。港澳要如何破局、如何發展,此次座談會可謂是「一語道破」,深諳要義。
首先,港澳發展必須是扎根港澳,必須以祖國為靠山,與內地發展「血脈相通」,互為補充。這就要求在政治原則上不偏不倚地實踐「一國兩制」,在「一國」的大前提下實現「兩制」的發展創造性。「一國兩制」不僅是法律的底線,也是經濟發展的底氣。在探索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優勢之際,取長補短,創造性地將內地市場和世界資本相結合,轉化和交融國內外科技、文化成果,摸索和塑造具有高度韌性和彈性的經濟發展模式。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2年出席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大會時着重地肯定:「『一國兩制』是經過實踐反覆檢驗的好制度,符合國家、民族根本利益,符合香港根本利益,沒有任何理由改變,必須長期堅持。」在二十大報告中,中央亦是再次重申:「『一國兩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舉,是香港回歸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須長期堅持。」由此可見這種制度賦予了港澳扎根本土的信心,更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定力來源。
其次,在清醒地認清國際形勢、保持定力之際,港澳政府和工商界更要以行動詮釋何為「商之大者,為國為民」。港澳工商界素來有愛國護國的深厚傳統,在百年波瀾起伏的歷史長河之中,港澳先輩們始終以愛國愛港、愛國愛澳的精神書寫了一個個商業傳奇。正如港澳的命運始終都與祖國內地緊密相連,個人和企業的發展也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息息相關。只有將自身和企業匯入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浩蕩洪流,才能順應時勢,實現價值,破浪前行。特別是在遭遇外部勢力打擊之際,港澳工商界更要團結一致,自覺行動,堅定地與祖國站在一起,與正義站在一起,不「腿軟」,不妥協,要挺身而出堅決鬥爭。4月15日,夏主任在特區國安委舉行的教育日開幕典禮上,更是以香港銀行家莊世平升起在港英時期第一面五星紅旗和霍英東的船隊在抗美援朝時期突破西方封鎖為國家運送大量戰略物資為正面的例子,轉而警告「那些在關鍵時刻出賣國家利益、替敵人搖旗吶喊的」的「歷史罪臣」,希望港澳工商界們「在大義大節面前,要特別清醒」,分清敵我,守住底線。
最後,港澳不僅扮演國家「引進來、走出去」的「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更是講好中國現代化故事的獨特舞台。一方面,基於健全的法律環境和成熟的投資貿易體系,港澳始終都是國際資本、高端人才以及創新技術「落地生根」的「沃土」。另一方面,近年來政府更是主動作為,積極出擊,在國際藍圖中尋找新的商業合作機會,挖掘新的發展潛能。去年的10月底,兩隻港股ETF在沙特交易所上市。與此同時,港交所於沙特開設辦事處,以加強香港在中東地區的布局。5月12日,香港特首李家超在中東出訪期間更是為港人帶回來了「香港特區護照持有人可免簽證到訪卡塔爾30天」的好消息。取消簽證,實現自由行,其背後是香港特區政府與中東各國進一步商貿合作的共識達成。據報道,特區政府已經與卡塔爾達成了35項合作備忘錄和合作協議,其中「包括兩地政府簽署備忘錄,加強投資推廣合作,以及兩地海關簽署在『國際認可經濟營運商計劃』的互認安排行動計劃。」尤其是在涉及推進金融科技合作,包括Web3和人工智能的協作等方面,達成了一份由香港、內地及卡塔爾三方共同簽署的意向書。可見近年來,香港在金融貿易合作方面,實現了主動「走出去」,靈活「引進來」,成為了行走的「牽線人」,不僅為香港本土、更是為祖國內地,不斷創造新的商貿鏈接點,鍛造了跨國跨區新合作。
守住國家利益的底線就是守住了從商逐利的基本良心,而發揚愛國愛港的傳統就是企業和工商界的「命脈」。國護商榮,商榮國強,為國謀利者贏時勢,賣國求榮者失人心。港澳工商界不僅承擔着發展港澳、實現自我價值的核心使命,更是承擔着書寫「一國兩制」,讓港澳故事唱響世界的新責任。
(作者是安徽省政協港澳台僑和外事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僑聯委員、資深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