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姚銘
內地一連5日的五一黃金周落下帷幕,香港收穫了一份亮眼成績單。五一黃金周期間,共有大約110萬名旅客訪港,較去年同期增加22%,其中內地旅客數量增長約兩成,非內地旅客數量增長約三成。按單日計算,最多旅客來港的日子為5月2日,有26.7萬內地旅客來港,按年上升四成。單日26.7萬內地旅客訪港,更是創下疫後新高。

在旅客來港人數上升、旺丁旺財的同時,也暴露出香港旅遊業配套相對不足的一面,值得社會各界共同探討解決。首先是,5月2日當天,福田口岸(落馬洲站)由於人流量過多,太多乘客同時透過手機啟動車票二維碼出閘,導致手機網絡及車站Wi-Fi系統癱瘓,大批旅客無法啟動二維碼出閘,被迫滯留落馬洲站的閘口,影響了他們來港旅遊的體驗。雖然港鐵事後採取一系列措施,並增加多一倍的Wi-Fi容量,暫時解決了此問題,不過仍然提醒香港社會各界:旅遊是個系統工程,不只是政府文旅部門和旅遊業界的事,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都要行動起來,準備充足的預案,應對可能出現的各類問題。
利用好「小紅書經濟」 優化旅遊配套
近年來,由於小紅書等社交平台的興起,在旅遊方面出現了「小紅書經濟」。很多內地遊客來港旅遊前先看小紅書,搜尋相關的打卡熱點和旅遊攻略。亦因此,麥理浩徑火了,西貢世界地質公園(萬宜水庫東壩)火了,塔門火了。每逢周末,各大網紅打卡點大排長龍,早前更出現遊客在東壩需要排隊三四個小時等小巴的經歷,影響了遊客的遊玩體驗。亦因此,今年五一假期,政府部門提前統籌協調、小巴公司加強服務,東壩的整體交通暢順,未再出現以往的排長龍問題。同時,政府部門可以加強監測小紅書上出現的旅遊新模式、打卡新熱點,更可在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上主動推介香港旅遊新亮點,引導遊客感受和體驗。

與以往內地遊客來港偏重購物消費不同,現在遊客來港追求旅遊新體驗,旅遊模式亦出現不少變化。如西貢萬宜水庫東壩、橋咀島等郊野公園和離島,更是吸引了成群結隊的「探險」人潮,前往行山露營。這也提醒香港:要靈活應變,迎合消費者旅遊模式的改變,針對旅客的實際需求,創新推出一些旅遊產品或服務,吸引旅客在香港旅遊的同時消費更多。
加強旅遊規劃 提升遊客體驗
遊客來港遊玩新模式的出現,亦在提醒政府部門要加強規劃,通過做好旅遊規劃來吸引遊客。舉例來說,今年五一假期,因應啟德體育園這個香港歷來最大型體育基建項目的啟用,到西九文化區及啟德體育園打卡成為不少遊客的新寵。有遊客來啟德體育園參觀嶄新的場館和主題雕塑,有遊客來參觀五月天主題店及五公仔展,還有遊客來體驗美食海灣嘉年華等,這些都體現了加強旅遊規劃的重要性。
而在萬宜水庫東壩、橋咀島等地,由於缺乏相應的生態旅游規劃,遊客到來也是行山、露營或欣賞火山岩等,在感受香港絕美風景的同時卻很難消費更多。而且,因為東壩等偏遠地區交通不便及通訊不暢,衍生不少問題,交通和通訊問題更是其中的焦點。有遊客就直言,東壩的自然風光十分美麗,但希望交通和相關配套設施能有進一步改善,最起碼網絡信號能好一些、沿途能配備幾個自動售賣機等。而這些都是可以通過做好旅遊規劃來解決的。
眾所周知,萬宜水庫東壩屬於限制區範圍,未經許可的車輛不得進入,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東壩的旅遊規劃和發展。不過,香港正在推廣「無處不旅遊」,為了提升遊客的旅遊體驗,一方面要加強交通配套,可以考慮安排穿梭車輛前往東壩,同時實施交通預約制等,解決交通配套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加設發射基站,提升郊野公園的網絡覆蓋率。
考慮到發展生態旅遊必須以尊重和保護生態環境為大前提,對一些熱門行山徑設置交通預約制,通過預約既能滿足遊客對徒步大自然的要求,亦可減少因人群擁擠踐踏而造成的破壞,更能提升旅遊體驗,有助香港打造更多的5A級旅遊景區。
沙頭角抗戰文物徑爭列入國家名錄 加強文化旅遊
結合啟德體育園等地出現的文化旅遊新模式,筆者所在的北區亦有很多文化旅遊資源,如沙頭角留有許多與抗戰相關的歷史遺址,包括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羅家大屋)、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烏蛟騰交通站舊址等。這些歷史遺址見證了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和香港民眾對抗戰的貢獻,在今年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加強宣傳教育、打造文化旅遊甚具意義。
除具歷史價值的遺址和紀念設施,沙頭角以至北區鄉郊亦有優美的自然風光,具觀賞價值,適合公眾遊覽,政府可以加強相關文物徑規劃及配套,打造特色景點,將旅遊觀賞與歷史教育更好地結合起來,一舉多得,兼具重要的教育意義。
(作者為民建聯執行委員、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董、北區區議員)


